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都挺好》苏明玉:原生家庭虽糟糕,我们并不会完蛋(深度解析)

  • 作者: 回忆_淡淡籴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8

浴火重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大家都在刷热剧《都挺好》,剧中苏明玉,因为是一个女孩,所以从小就一直不被待见:

哥哥们早餐是火腿加鸡蛋,她却是一碗泡饭;

哥哥们不是果汁就是牛奶,她却是总是一杯白开水;

家务活儿都是她干,住的房间还被卖了去给哥哥买婚房;

明明高考成绩很好,却被母亲改成师范,因为可以不用掏学费。

她的人生轨迹是一直被伤害,却也一直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积极努力去生活,并且最终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不仅如此,更多的还是来自家人的心灵伤害:

“你是个女孩儿,怎么能和你哥哥比?”

“我们只负责到18岁,你是个女孩要嫁人的,父母不图你养老。”

“你出点臭钱怎么了?”

这个家除了伤害,还给了她什么?如果我们也遭遇她这样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人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宿命。

生活中,太多太多人被原生家庭伤害过,有很多人虽然后来离开了家,但却深陷于原生家庭的伤害与痛苦中无法自救,也有的人如苏明玉一样,努力去挣扎,去摆脱,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轨道,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虽然这个过程他历经了数不清的痛苦。

不止苏明玉,很多人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原生家庭虽然可能很糟糕,但我们不一定就会完蛋,绝不!孩子无法选择父母,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卡夫卡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的《变形记》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后来,由此著作衍生出的绘本《卡夫卡变形记》也很受孩子们欢迎。

那么,写出这般了不起作品的卡夫卡,他又有着怎样的家庭呢?

他有一个暴君式的父亲,认为家长拥有对孩子的绝对权威,并且时时刻刻鄙视着自己孩子的脆弱无能。

他要求孩子们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行事。对于卡夫卡的写作事业,他一向嗤之以鼻。对于卡夫卡挑选的朋友,甚至爱人,父亲也一概看不上。

后来,卡夫卡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同时他也憎恨着他的父亲。

我最近重温了他的这封信——《致父亲》,信中卡夫卡将自己对父亲的感受和盘托出:

最亲爱的父亲:

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怕你。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我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我一下子根本说不全。……

总结一下你对我的评价,可以看出,你虽然没有直说我品行不端或心术不正(我的最后一次结婚打算可能是例外),但你指责我冷漠、疏远、忘恩负义,你这般指责我,仿佛这都是我的错,只要我洗心革面,事情就会大有改观,而你没有丝毫过错,即使有,也是错在对我太好了。

你的这一套描述我认为只有一点是正确的,即我也认为,我俩的疏远完全不是你的错。可这也完全不是我的错。……父亲,我总体上从未怀疑过你都是为我好……但我们之间有点不对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你也有份……

一天夜里,我老是哭哭啼啼地要水,绝对不是因为口渴,大概既是为了怄气,也是想解闷儿。你严厉警告了我好几次都没能奏效,于是,你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让我就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一个人在那儿站了一会儿。

我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当时为了让我安静下来,可能确实别无他法,我不过是想借这件事说明你的教育方法以及它对我的影响。从这以后,我确实变乖了,可我心里有了创伤。

要水喝这个举动虽然毫无意义,在我看来却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是被拎出去,我无比惊骇,按自己的天性始终想不通这两者的关联。那之后好几年,这种想象老折磨着我,我总觉得,这个巨人,我的父亲,终极法庭,会无缘无故地走来,半夜三更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在他面前我就是这么渺小。

……

信里的措辞很委婉,但却字字血泪。

一个成年人遇到不公,尚且可以通过表达、通过求助、通过远离、或者通过法律申诉的方式去保护自己。

一个孩子,他们则无法选择父母。遇到糟糕的情况,他们更无法选择离开父母。而且,越是不被父母关注,内心越是有着被抛弃的忧虑,孩子就越依恋父母。

恐惧会增加孩子依恋的需要。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他没有别的选择,只会更努力地去抓紧那一根救命稻草。

孩子无法选择父母。

我见过很多不被父母关注、甚至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如果你要他们离开父母,住进一个寄养家庭,他们是绝对不愿意的。父母对一个孩子越是糟糕,这个孩子越是在意父母的点滴举动,越是时时刻刻小心翼翼,试图讨取父母欢心,甚至要跟在父母屁股后头才算放心。

孩子对父母的爱与忠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而未曾被恰当养育长大的孩子,每一个都是他们原生家庭的幸存者。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养育者,并会努力去适应自己的养育者。

在成年后的很多很多年,他们的整个人格,他们的整个生活,都会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千丝万缕的牵扯。除非他们掌握一些创伤疗愈的方法,不然他们整个的余生,都将陷入与自己原生家庭的纠缠争斗。

比如,有的人厌恶父母的某些特性,却在千挑万选之后找了个跟自己父母脾气秉性十分相似的对象;

比如,有的女人交往对象全是败絮其中的渣男,可能原因就在于她有一位对母亲、对女儿都很糟糕的父亲;

再比如,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总是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正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强势的父母……

人们为什么陷入原生家庭的交往模式中很难走出来?

一方面是我们从原生家庭中习得了这种相处模式,内化了父母给予我们的角色定位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因我们潜意识里都渴望能够疗愈自身,于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到过去的心理状态中,希望能够重新塑造和改变这种互动模式。

心理学上管这叫“强迫性重复”。

有时候,这种重复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一个从小被父母贬低、打击长大的女士,成年后仍然会表现的低自尊,甚至招引他人指责、嘲笑。她以如此低的姿态,却能遇到一个包容她、并帮她看到自己价值的丈夫,就可能带领她从过去跳出来。

可惜,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这么幸运,正好能遇上一个可以疗愈自己的恋人。我们要的那些安全感,那些力量,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

原生家庭是大树,我们是上面结的果实。

卡夫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人曾经说,也许正是卡夫卡父亲如此严苛,才造就了卡夫卡文学上的成功。实属谬论。真正成就卡夫卡的,是他自己。

卡夫卡很幸运,他遇见了写作。

尽管他作品数量有限,但在有限的几部作品里,他反复在通过书写,进行着自我表达和自我修复。

《变形记》中的父亲对变成甲虫的儿子极其严厉,最后导致儿子死亡;《判决》中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一句顶撞之词就判儿子投河自尽;《美国》则开头就点明卡尔是被父亲放逐到美国的。所有的文字里,都在讲述着同一个父子关系的主题;所有的行文中,都透露出孤独、绝望以及对这份孤独绝望的反抗。

这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不用担心他人,特别是父亲的评判。他只需要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让它们流淌出来。

无论纸上的故事情节有多么荒诞,但那都是属于自己的真实。

内心的愤怒、悲伤和忧虑,统统通过如此反复的书写,得到呈现。

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一次直视创痛的体验;

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一次尝试修通的过程;

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一次重要的告别仪式。

最终,他的那些积压的情绪,都在书写中得到了抒发。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卡夫卡得以与父亲和解。

原生家庭不管好坏,都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可以说,是写作拯救并创造了卡夫卡。书写,将创伤转变成了他的天赋,转化成了他的力量泉源。

没错,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去看,原生家庭的那些发展性创伤(父母不当养育导致的孩子心理创伤),同时也是力量的源头。

简单说,创伤即天赋。

我所了解的那些有智慧的心理学大师,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所经历的创痛,不比任何一个普通人少。但是,他们最终通过直面过去,把创伤最终变成了自己的天赋。

因为痛过,所以更能理解他人痛的感受。

我也认识一些人,他们不愿意就此和解。他们会尝试去跟父母讨要说法。他们要么继续讨好父母,要么处处跟父母做对。他们内心里仍然藏着对父母的不现实的期待。他们甚至想要去修改过去,或者改变父母。

然而,越是这样折腾的人,最后伤口会撕扯得越痛。

有心理学前辈就曾这样说过:

你要报复一个人,就教他去恨自己的父母。因为无论他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你教他憎恨自己的父母、憎恨自己的出身,这几乎就是在教他憎恨他自己。他将无从安宁。

所以,对于这么用力想要修正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来说,我能给的建议就是:

不要试图去改变你和父母的关系,更不要试图去改变你的父母。任何这种的尝试,都是一种未分化,是一种纠缠。不如试着放下。

那就是你的父母。那就是你和父母经年累月形成的一种关系模式。那就是你们的过去。尊重它们,也尊重自己。放下试图去改变的念头,你也许会感觉一下子轻松起来。

也许你也可以试试书写,去把你的故事诉诸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你可以写日记。也可以写小说。你可以写任何浮现在你脑海里的东西。

如何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自救?

回顾与家庭的关系,也即找回成长的动力。

关于书写的神奇疗愈功能,是有科研数据支持的。

研究创伤心理学的两位美国治疗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它们招募了64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被要求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他们个人的一件创伤性经历,连续3天,每天至少10分钟,然后要用另外10分钟用文字描写自己的经历;

第二组要求身体动作和误导,但不需要写;

第三组,进行一个常规的锻炼计划。

3个月后,所有的小组成员都报告他们感到更开心和更健康。但,只有那组进行表达性治疗以及写作的小组,出现了客观的证据: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而且平均分上升。

研究者总结道:“单纯的身体表达并不足以治疗创伤。只有将经验转化为语言,才能促进创伤的恢复。”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或者心理咨询师,去讲述,去把压在心头的那些难以言说的、打了结淤堵在那里的情绪情感,逐一揉开、敲碎,再一点点缝补起来。

如今,许多的心理治疗前辈们,也相继承认,好的心理治疗,就是好的话聊。就是去帮助来访者,把那些积压在潜意识深处的、未曾被言说的恐惧、愤怒、悲伤等等,一一述说,表达,通过言语,通过肢体动作,通过文字。

被听见、被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