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孟和套格套:夕阳照耀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

  • 作者: 内涵的老男人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孟和套格套简介: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展览与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内蒙古大学硕士、并修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曾访学蒙古国立博物馆、日本学艺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以及日本立正大学等地。

夕阳照耀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

孟和套格套

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都地区在金代称金莲川或凉陉,筑有景明宫。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地区。1256年春﹐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作为藩邸。当时蒙古国的都城在哈刺和林。忽必烈在选择其藩邸地址时﹐考虑到“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因而把它确定在地处蒙古草地的南缘﹐地势冲要的开平﹐既便于与和林的大汗相联系﹐又有利于对华北汉人地区就近控制。

1259年蒙哥死。次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与留守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战争﹐历时四年战胜了阿里不哥。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忽必烈政权的统治重心已转移到中原汉地﹐因此在至元元年又改燕京为中都。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其景物风习﹐在元朝文士的吟咏中多有记叙。同时的西方人马可?波罗﹑拉施都丁也有描述。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红巾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部在至正18年(1358)12月攻破上都城﹐焚毁宫阙。明初,明朝廷建立了开平卫,宣德时南徙独石,此城被废弃,此后长期无人居住便成为一片废墟。

上都城遗址迄今仍存﹐城墙基本完好﹐城内外建筑遗迹和街道布局尚依稀可见。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北角是华严寺﹐西北角是乾元寺﹐东南和西南两角亦各有一座庙宇。皇城宫城四角均设角楼。

元上都城墙与角楼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的元朝夏都——上都遗址近来开始进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保护性发掘,根据发掘进程,这一工作计划需要持续3年时间。目前,元朝上都遗址已经成为我国草原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市遗址。

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宫城墙用砖包砌,四角有楼,内有水晶殿、鸿禧殿、穆清阁、大安阁等殿阁亭榭,将河水引入城内建有池沼。考古发掘墓葬26座,其中19座没有墓茔,均为土坑墓,平面以长梯形为主,各墓规格悬殊,墓向多为西北向,由于早期被盗,葬式多不清楚。随葬品多寡不一,出土有铜、铁、金、银和丝织品 。

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元上都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申报清单。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安阁遗址

大安阁遗址

《马克·波罗游记》中说:“和烈汗在都城用大理石和(其它)石头建造了一主坐宏大的宫殿,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和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大安阁为元上都的正殿。史料记载,大安阁为拆迁宋代原熙春阁仿建,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是元代皇帝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之所。元世祖忽必烈正是在这里接见了马克·波罗一行。由此,才产生了著名的《马克·波罗游记》,并在世界广为流传。

大安阁仿制模型

大安阁为三层,阁位与平座,叠层为四。“构高二百二十有二尺,广四十六步有奇)从则如之。虽四隅阙角,其方数行,余于中下断鳌为柱者,五十有二,居中阁位与东西耳。构九楹,中为楹者五,每楹尺二十有四,其耳为楹者各二,共长七丈有二尺。上下作五檐覆压。其檐长二丈五尺,所以蔽云日月而却风雨也。”大安阁曾使马克·波罗惊叹不已。

本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神营鬼构、洞心骇目”之叹,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阙中天壮上京”的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与瑰丽景象。

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区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历史事件。

明德门遗址

明德门遗址

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位置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总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券顶坍塌,券门处留有高约7米的城门坍塌后的建筑残迹。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墙体由块石包砌;瓮城门道长12米,宽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门道两侧现存石质排叉柱和木门柱基石等遗址。

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遗址

该建筑基址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据考古研究推测为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现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经对东翼顶部的考古发掘,探明基址顶部曾有大型木结构建筑。

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拾零

元上都大安阁遗址出土的龙纹角柱

元上都羊群庙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石雕人像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图文为作者提供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