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 作者: 壮哉丶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5-29

1、“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历:

由佛所说,可参考《大般涅磐经》、《普贤上师言教》、《增广文钞卷》等佛经,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2、”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含义: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即使有恶果,都是久远的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所以恶果来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扩展资料:

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

《佛说善恶因果经》说:

前世不修今世苦,今世不修来世愁;祖上荫德我今受,我不积德后代忧。

世人不信真因果,分文不舍被财囚;家财万贯不积德,子孙无福难消受。

无福子孙如病夫,万贯家财若毒瘤;毒瘤附身折福寿,子孙败亡老泪流。

君不见,繁华处,多少朱门孤灯守;望四方,善士家,子孙世代安康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说善恶因果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凡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因果 (宗教用语)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佛具足无量功德,三千大千世界无一人或神灵,超胜于佛,故无畏。

又佛断尽我执,有我则有恐惧,无我故无所畏。

佛尽知一切境,破尽虚妄迷惑,能断一切众生疑。

故无所畏。

佛具足十力,成就一切所行,故无所畏。

世间人称佛为三界大雄。

经中说,佛具足四无所畏︰佛具十力之智,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

(1)正等觉无畏︰谓佛于一切法等皆觉知,即使面对因不知诸法而施种种问难的众生也不怖畏。

此无畏又称一切智无所畏,因佛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尽悉知见,宣言我是一切正智之人,得安稳,得无畏,故有此称。

佛作诚言。

我是一切正智人。

若有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如实言是法不知。

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

得无所畏。

安住圣主处。

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

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实不能转。

一无所畏也(2)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所畏,谓佛自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

佛作诚言。

我一切漏尽。

若有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漏不尽。

乃至不见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

得无所畏。

安住圣主处。

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

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实不能转。

二无所畏(3)说障法无畏︰谓佛说‘染法必能为障’,并对因此而有的任何非难无所怖畏。

此无畏又称说障道无所畏,意指佛无畏地宣说‘染法能障碍圣道’。

佛作诚言。

我说障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如实言受是障法不障道。

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

得无所畏。

安住圣主处。

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

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实不能转。

三无所畏(4)说出道无畏︰谓佛说能出离之道,修道必能出离苦果。

此无畏又称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佛无畏地宣说能尽灭诸苦的道法。

佛作诚言。

我所说圣道。

能出世间。

随是行能尽诸苦。

若有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如实言行是道。

不能出世间。

不能尽苦。

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

我得安隐得无所畏。

安住圣主处。

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

能转梵轮。

诸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若复余众。

实不能转。

四无所畏也以上四无所畏,据《顺正理论》。

什么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菩萨很重视因地,而众生很重视事情的结果。

菩萨认识到因果的原理,看到众生的不幸,看到三恶道的悲惨,所以对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都会特别谨慎。

因为他深深知道,不良的心行必定结出苦果。

扩展资料:以佛法智慧看待人生,告诉我们必须在因上努力。

只要因缘具足,结果自然就会出现。

如果不能成功,那只能说明因缘还不具足,还需要在因上继续努力。

相反,把结果看得太重,就会患得患失。

如果不肯在因上努力,那结果永远都不可能出现。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同时也说明,当我们有了某种成就,这种结果也是众缘和合,是无常的,同时也不是可以永远拥有的。

不要太执著,那只会带来痛苦。

随缘也能让我们面对成功时有一份平常心。

成功时不会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失败了也不会有挫折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断恶修善...

为什么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1、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3、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4、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5、清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6、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7、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8、好心自有好报。

9、种其因者,须食其果。

10、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11、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

一念恶心起,地狱已现前。

12、一报还一报。

13、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14、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15、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

16、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17、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

18、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

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9、多行不义必自毙。

20、不要以为无人知晓,虚空中有注视你的眼睛,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21、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关于“恶有恶报”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类似于恶有恶报的经典句子有: 1.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2. 现世现报 3. 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英国) 4. 种其因者须食其果(德国) 5.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早来与来迟 6.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8.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9. 善必寿长,恶必早亡 10. 善人流芳百世,恶人遗臭万年 11. 多行不义必自毙 12. 一报还一报 14. 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 16. 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古兰经) 17. 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法国) 18. 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19.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资料拓展: 恶有恶报 【解释】: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

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出自】: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 【示例】: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是什意思?

众生是世间的凡夫,往往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出种种恶业恶事,这种人在产生后果的时候,承担责任时就会后悔,害怕,这是在事情发生以后的反应,而菩萨是圣贤,往往在事情未发生时,时刻警惕着“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处才是产生后果的出处,缘起!这发心才会引起后面的连锁反应!所以菩萨怕起心动念的“因”,才会导致承担责任的”果“!而地藏经里曾说过”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未雨绸缪,智者往往在事情还未发生就能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于起心动念处不造作,不思善不思恶,此正么时!又---菩萨本是”菩提萨埵“,意思是利乐有情,像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会动心念去做不好的事!可佛菩萨也不会故意的”动“念头,”去“做善事,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取亦不舍,顺其自然!正所谓---镜缘之心,缘来即显,缘去即空。

凡夫才重果,菩萨是重因的。

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1、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2、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3、种其因者,须食其果。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6、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7、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

8、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9、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10、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

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1、一报还一报。

12、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13、不要以为无人知晓,虚空中有注视你的眼睛,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14、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15、好心自有好报。

求佛教中一些关于因果报应的话语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间。

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

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

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

况报应昭昭,不爽毫发。

淫为诸恶首,孝为百行原。

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

若负帝教,请试帝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功;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损赀成美,垂训教人,冤仇解释,斗秤公平。

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淫,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引诱愚人,托说升天,敛物行淫,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

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淫,近报在身,远报子孙。

神明鉴察,毫发不紊,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帝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

戏侮帝言,斩首分形。

有能持诵,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

诸如此福,惟善可致。

帝本无私,惟佑善人。

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句子
句子大全
名言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