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细胞毒性的检测

  • 作者: 李木子78454315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5-30

范文一:细胞毒性的检测

实验三、细胞毒性的检测

一、实验材料及设备

培养箱、雷杜RT-6100酶标仪、移液器(THERMO)、枪头、吸管、96孔板、盐水、PBS、1640培养液、离心管、血球计数板、CCK-8(日本同仁)

二、实验步骤

1、在96孔板中配置100微升的细胞悬液。将培养板在培养箱中预培养24小时(37℃,5% CO2)

(注:贴壁细胞最小的接种量为10000个/孔,细胞数目由血球计数板中计算得来,若计数时浓度太大,可以先稀释一定倍数

取融合度为90%左右的细胞,吹打均匀,取样计数

一般细胞接种后贴壁大约需要2~4小时,但是不同类型的细胞所需要的时间有差异,根据实验情况而定

细胞悬液一定要混匀,培养基周围容易挥发,为减少误差,建议培养板的四周只加培养基,而不作为检测孔)。

2、向培养板加入10微升不同浓度的待测物质。在培养箱中孵化一段时间。 (6、12、24、48,时间根据OD值来选择,OD值在1.0~2.0都可以,最好在1.0附近比较好,时间根据细胞周期来定,起码要一代以上的时间)

3、向每孔加入10微升CCK-8溶液,加完后轻轻敲击培养板以帮助混匀。

【注:每孔培养基体积的10%加入CCK-8,注意不要在孔中形成气泡,他们会影响OD值得读数。

如果待测物质有氧化或者还原性的话,或者细胞培养时间较长使得培养基颜色或者pH发生变化的话,可以在加CCK-8之前更换新鲜培养基(除去培养基,并用培养基洗涤细胞俩次,然后加入新的培养基),去掉药物影响。

斜贴壁加CCK-8,不要插到培养基下,容易产生气泡,干扰读数,而且速度要快,减少试剂在移液器上的残留,加后要轻轻地振荡培养板使试剂和培养基充分混合,可以将CCK-8用培养基稀释一倍,混匀后每孔加20uL使用】

4、将培养板在培养箱内孵育1~4小时。

(细胞不同形成的甲臜的量也不同,如果显色不够的话,可以继续培养,以确定最佳条件

建议BEL-7402 2h,)。

5、用酶标仪测定在450nm处的吸光度。

也可以在450~490nm处测值。建议用双波长测定,检测波长为450~490,参比波长为600~650nm(除去由于样品浑浊所带来的吸收)

6、如果暂时不测定OD值,打算以后测定的话,可以向每孔中加入10微升 0.1M 的HCL或者1%SDS(W/V)溶液,并遮住培养板避光保存在室温条件下。在24小时内吸光度不会变化。

计算:

IC50:细胞存活率为50%的值

细胞存活率(%):[(As-Ab)-(Ac-Ab)]×100%

As:实验孔(含有细胞的培养基、CCK-8、毒性物质)

Ac:对照孔(含有细胞的培养基、CCK-8、无毒性物质)

Ab:空白孔(不含细胞和毒性物质、CCK-8)

细胞活力(%)=【A(加药)-A(空白)】/【A(0加药)-A(空白)】×100

注:CCK-8里面有WST-8它在载体的作用下被细胞中的脱氢酶还原为具有高度水溶性的黄色甲臜燃料,甲臜(za,formazan)的数量与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直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

CCK-8在避光0~5℃的条件下可以保存一年,在-20℃条件下可以贮藏更久。反复解冻和冷冻会增加背景值,干扰实验的测定。

范文二:Cr6+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摘要:采用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铬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以此评价铬(Cr6+)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随铬浓度升高,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先升后降,染色体畸变率升高。50 mg/L铬处理48 h微核率和100 mg/L铬处理48 h染色体畸变率达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后随着铬浓度增加微核率下降,但仍高于对照,铬引起的染色体畸变以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为主。试验结果表明,铬能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和染色体畸变。

  关键词: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铬(Cr6+);遗传毒性;微核;染色体畸变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711-03

  铬在自然界以六价态铬(Cr6+)存在时就变成了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癌物质。工业生产带来的Cr6+能够通过水、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特别是通过土壤被蔬菜吸收后进入人体,逐渐累积。铬酸、重铬酸及其盐类对人的黏膜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长期接触会引发各种癌症[1]。Cr6+对DNA分子有损伤作用,使DNA丧失模板功能,引起不正常转录,还可引起DNA链损伤、断裂、构象改变,突变几率增加[2,3]。Cr6+对不同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有学者对全国一些地区Cr6+的毒害进行了研究,但在重庆涪陵这种重工业城市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在重庆涪陵研究了不同浓度铬在梯度时间内对蚕豆根尖的胁迫作用,对该地区蚕豆种植的经济效益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畸变是微核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微核形成的原因是多元的[4]。微核主要是由细胞分裂过程中落后的染色体和染色体断片形成的。因此,微核率的高低可以反映遗传损伤的程度。本试验主要是对蚕豆微核和染色体畸变进行观察和统计,采用的是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因该技术具有取材方便、培养简单、技术容易掌握等优点,已成为可以替代动物细胞体系检测环境污染物毒性的标准方法[5]。

  1 材料与方法

  选用重庆农户常种的蚕豆种子进行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用浓度分别为0(对照)、10、25、50、100 mg/L的Cr6+染毒液对蚕豆根染毒,分别培养6、12、24、48 h,再用去离子水恢复培养24 h后进行取材、固定、解离、染色、压片和观察。数据采用DPS 7.05和Excel进行处理。

  微核率是指观察的微核数占视野中观察的细胞总数的比例;染色体总畸变率是染色体总畸变细胞数占有丝分裂细胞数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Cr6+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6 h的在50 mg/L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16.95‰),处理12 h的在50 mg/L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17.57‰),处理24 h的在25 mg/L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21.59‰),处理48 h的在50 mg/L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在4个时间段内的微核率都是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且Cr6+浓度为10~100 mg/L时微核率都显著高于对照,但Cr6+浓度为100 mg/L时的微核率低于10~50 mg/L时的微核率,其原因可能是Cr6+浓度过高对细胞的损伤程度增加,导致微核形成减少[6]。

  2.2 Cr6+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总体上染色体畸变细胞的数量随染毒时间和Cr6+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染毒时间一定时,Cr6+的浓度与染色体畸变率呈正相关,在100 mg/L时达到最大值。当Cr6+的浓度一定时,染色体畸变率与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即染毒时间越长染色体畸变越明显,畸变细胞数目增加。

  2.3 各个时间段Cr6+对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影响

  2.3.1 染毒6 h时Cr6+对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影响 由图1可知,用Cr6+染毒6 h,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断片类型的畸变率在Cr6+浓度≤50 mg/L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Cr6+浓度为100 mg/L时略微下降,其余几种类型畸变染色体的畸变率随Cr6+浓度增加而增加。从处理1(0 mg/L的Cr6+)到处理5(100 mg/L的Cr6+)落后染色体类型的畸变率明显增加。

  处理1染色体畸变主要是染色体断片,说明不用Cr6+处理时主要是染色体在分裂时断片。处理2染色体畸变也主要是染色体断片,但是落后染色体类型的畸变率较处理1明显增加。处理3中染色体断片类型的畸变率与处理2差别不大,但是落后染色体类型的畸变率有所增加。处理4染色体畸变主要是染色体断片,但是与处理3相比较落后染色体类型的畸变率增加幅度较大,说明处理4刺激染色体畸变中的落后染色体形成。处理5染色体畸变主要是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类型的畸变率也有较明显的增加。

  总之,随着Cr6+的增加染色体畸变细胞增多,染色体畸变率也随之增大。

  2.3.2 染毒12 h时Cr6+对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影响

  图2结果表明,染毒12 h时,在处理1、2、3中染色体畸变主要是染色体断片。说明这3个处理毒害蚕豆根尖时染色体断裂,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断片染色体。在处理4中染色体畸变主要是落后染色体,相比处理2和3染色体断片类型的畸变率有所下降,同时,染色体桥类型的畸变率有所增加,表明在50 mg/L Cr6+浓度毒害蚕豆根尖时导致染色体分裂时有部分染色体没有分裂从而形成染色体桥。处理5中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3种类型的畸变率都较高,说明处理5的Cr6+浓度对这3种类型的畸变作用明显。

  2.3.3 染毒24 h时Cr6+对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影响

  图3结果表明,染毒24 h时,随着Cr6+浓度的增加染色体断片类型的畸变率先增加后略微降低,再又增加,染色体桥类型的畸变率先增加后下降。处理3和处理4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3种类型的畸变率都较高且差别不大,说明这两个处理对染色体畸变有明显的影响。   2.3.4 染毒48 h时Cr6+对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影响

  图4结果表明,染毒48 h时,处理1、2、4、5的染色体畸变主要为染色体断片,处理3染色体畸变主要为落后染色体,处理4和处理5染色体桥类型的畸变率较高。

  3 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在Cr6+毒害下诱导了更多微核的形成。在同一染毒时间下,在Cr6+浓度≤50 mg/L时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微核率增加,在Cr6+浓度为100 mg/L时微核率虽然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在同一Cr6+浓度处理下,随着染毒时间增加微核率增加。Cr6+染毒时间和浓度对微核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表明由于Cr6+的浓度和时间的积累对蚕豆根尖细胞产生了显著的遗传毒性。

  每个染毒时间段100 mg/L Cr6+下的微核率均下降,可能的原因是长时间的高浓度Cr6+对细胞的损伤加剧,使得一些受损的细胞没有完成有丝分裂而导致微核率下降[7,8]。

  2)染色体畸变率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而呈现上升的趋势。Cr6+浓度从0 mg/L增加到10 mg/L时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幅度最大,再随着Cr6+浓度的增加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幅度变小。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是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但染色体畸变还包括其他类型,例如染色体环、染色体浓缩和染色体的多极分裂。试验结果表明,10、25、50、100 mg/L Cr6+均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Cr6+对细胞分裂周期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影响,六价铬对细胞分裂前期的毒害导致染色体浓缩,对中期的影响是Cr6+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或Cr6+干扰染色体某些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使染色体不能到达纺锤体赤道板[9,10]。Cr6+对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引起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从而产生遗传毒性。因此,Cr6+对作物的危害应引起铬污染企业、环保工作者和蚕豆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杨盛昌,吴 琦.Cd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3,22(1):38-42.

  [2] 杨顶田,施国新,尤文鹏,等.Cr6+污染对水鳖的叶绿素含量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2):92-96.

  [3] UNYAYAR S, CELIK A, CEKIC F O, et al. Cadmium-induced gonotoxicity, cytotoxicity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Allium sativum and Vicia faba[J]. Mutagenesis,2006,21(1):77-81.

  [4] 段昌群,王焕校.重金属对蚕豆的细胞遗传学毒理作用和对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探讨[J]. 植物学报,1995,37(1):14-24.

  [5] 张 莉,刘登义,王友保.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Cu、As污染的诱变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777-779.

  [6] 王耀勇,王秋英,王长有,等.六价铬(K2CrO4)对小麦根尖细胞毒害效应的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0):45-48,64.

  [7] 张义贤. 三价铬和六价铬对大麦毒害效应的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6):565-568.

  [8] 梁 峰,杨绍贵,孙 成.六价铬对黄颡鱼仔鱼和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9):1665-1669.

  [9] 胡 韧, 林秋奇, 张小兰. Cr3+,Cr6+及其复合污染对狐尾藻的毒害作用[J]. 生态科学,2003,22(4):327-331.

  [10] 任安芝,高玉葆, 刘 爽.铬、镉、铅胁迫对青菜叶片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8(4):30-32.

范文三:顺铂对皮肤癌细胞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21034101315

顺铂对皮肤癌细胞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1

徐洪来

2

周薇

3

利华

1

黄雷

1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皮肤科,E-mail :501880191@qq.com ;南宁市530011,

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430030;3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广州市510300)【摘要】目的观察顺铂(DDP )在体外对人皮肤鳞癌细胞系A431和皮肤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参考。方法将A431和A375细胞株分别在含有不同浓度DDP 培养基中孵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 )测定细胞的抑制率。结果DDP 对A431及A375细胞的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高浓度DDP 对A431抑制率更高(P 0.05);高浓40μg /ml、80μg /ml、160μg /ml)对度DDP (20μg /ml、

A431细胞抑制率大于A375细胞(P 均0.05);高40μg /ml、80μg /ml、160μg /ml)浓度DDP (20μg /ml、

对A431细胞抑制率大于A375细胞(P 均<0.05),表A431对DDP 更敏明高浓度DDP 对A431毒性较大,

8]Bischin C ,Lupan A ,Taciuc V ,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较强的体外对皮肤鳞癌和皮肤恶性黑素瘤毒性作用。[

范文四:Cr6+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Cr6+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作者:张燕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23期

摘要:采用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铬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以此评价铬(Cr6+)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随铬浓度升高,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先升后降,染色体畸变率升高。50 mg/L铬处理48 h微核率和100 mg/L铬处理48 h染色体畸变率达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后随着铬浓度增加微核率下降,但仍高于对照,铬引起的染色体畸变以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为主。试验结果表明,铬能诱导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和染色体畸变。

关键词: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铬(Cr6+);遗传毒性;微核;染色体畸变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711-03

铬在自然界以六价态铬(Cr6+)存在时就变成了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癌物质。工业生产带来的Cr6+能够通过水、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特别是通过土壤被蔬菜吸收后进入人体,逐渐累积。铬酸、重铬酸及其盐类对人的黏膜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长期接触会引发各种癌症[1]。Cr6+对DNA分子有损伤作用,使DNA丧失模板功能,引起不正常转录,还可引起DNA链损伤、断裂、构象改变,突变几率增加[2,3]。Cr6+对不同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有学者对全国一些地区Cr6+的毒害进行了研究,但在重庆涪陵这种重工业城市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在重庆涪陵研究了不同浓度铬在梯度时间内对蚕豆根尖的胁迫作用,对该地区蚕豆种植的经济效益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畸变是微核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微核形成的原因是多元的[4]。微核主要是由细胞分裂过程中落后的染色体和染色体断片形成的。因此,微核率的高低可以反映遗传损伤的程度。本试验主要是对蚕豆微核和染色体畸变进行观察和统计,采用的是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因该技术具有取材方便、培养简单、技术容易掌握等优点,已成为可以替代动物细胞体系检测环境污染物毒性的标准方法[5]。

1 材料与方法

选用重庆农户常种的蚕豆种子进行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用浓度分别为0(对照)、10、25、50、100 mg/L的Cr6+染毒液对蚕豆根染毒,分别培养6、12、24、48 h,再用去离子水恢复培养24 h后进行取材、固定、解离、染色、压片和观察。数据采用DPS 7.05和Excel进行处理。

微核率是指观察的微核数占视野中观察的细胞总数的比例;染色体总畸变率是染色体总畸变细胞数占有丝分裂细胞数的比例。

范文五:鱼藤酮对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

  [文章编号] 16712587Ⅹ(2007) 0120098204

鱼藤酮对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

韩 威, 宫 萍, 常 明, 张 瑜, 张 颖, 王秋艳, 胡轶虹, 胡林森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长春130021)

[摘 要] 目的:探讨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可能机制, 为神经防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μmol ?方法: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015L -1鱼藤酮实验组, 持续作用72h , M T 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Hoechst 33342检测细胞凋亡; 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总蛋白, 应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系统(DIGE ) 获得差异蛋白点的表达信息; 通过MALDI 2TOF 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M T T 法显示鱼藤酮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 <0101) ;="" 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显示鱼藤酮实验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 表现为核边集、核固缩、核碎裂等特征性凋亡改变,="" 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101) 。dige="" 点298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1004)" ,="" 点447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10095)" 检索,="" 鉴定为纽蛋白和线粒体顺乌头酸酶。结论:,="">

[关键词] PC12细胞; 鱼藤酮; 蛋白质组学; [中图分类号] R74215  [文献标识码] by rotenone in PC12cells

HAN Ping , CHAN G Ming , ZHAN G Yu , ZHAN G Y ing , W AN G Qiu 2yan , HU Y i 2hong , HU Lin 2sen

of Neurology , First Hospital ,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1,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cytotoxity induced by rotenone in PC12cell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neuroprotective drugs. Methods  The cultivated PC12cell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015μmol ?L -1rotenone 2treated groups. Cell viability was estimated by M T T 72h after treatment . Cell apoptosis was examined by Hoechst 33342. Proteins were extracted from two cell group s , respectively. The maps of proteins were set up by DIGE system. The altered protein spots were identified with MALDI 2TOF MS and database searching. Re sults  M T T showed cell viabil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015μmol ?L -1rotenone 2treated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0101) .="" hoechst="" 33342fl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more="" apoptotic="" cells="" were="" found="" in="" rotenone="" 2treated="" group="" ,="" the="" ratio="" of="" apoptosi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101) .="" cells="" showed="" condensed="" ,="" f="" ragmented="" and="" nuclei="" demonstrated="" by="" fluorescent="" dye="" ,="" which="" w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optosis.="" dige="" revealed="" two="" protein="" spot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rotenone="" 2treated="" cells="" compared="" with="" control="" (p=""><0101) .="" maldi="" 2tof="" ms="" analysis="" and="" ncbi="" database="" searching="" demonstrated="" them="" as="" vinculin="" and="" mitochondrial="" aconitase=""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vinculin="" and="" mitochondrial="" aconitas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cytotoxicity="" ,="" which="" may="" be="" the="" target="" of="" neuroprotective="" drugs.="" k="" ey="" w="" ords="" :pc12cells="" ;="" rotenone="" ;="" proteomics="" ;="">

  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 , PD )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变性疾病, 以黑质多巴胺能神

[收稿日期] 2006206230

[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厅基金资助课题(200505200)

经元慢性进行性缺失和残存神经元胞浆内嗜酸性包

涵体形成为病理特征。随着对PD 病理机制研究的

[作者简介] 韩 威(1976-) , 女, 吉林省四平市人, 主治医师, 在读医学博士, 主要从事神经变性疾病研究。[通讯作者] 胡林森(Tel :0431285612419, E 2mail :hulinsen @hotmail1com )

不断深入, 确立了线粒体功能失调是病变的关键之一。鱼藤酮是一种线粒体复合体Ⅰ抑制剂, 具有高

度的亲脂性, 极易穿透生物膜, 且不依赖于多巴胺转运体进入胞浆内。Betarbet 等[1]和Alam 等[2]在大鼠体内低剂量长期给予鱼藤酮相继成功复现PD 的行为和病理特征, 被认为是研究帕金森病最好的模型之一,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PD 的动物和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3]。但鱼藤酮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具体途径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相关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蛋白质水平上探索鱼藤酮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可能机制, 为神经防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剂和仪器 PC12细胞由中科院上海细胞库

胞核呈亮蓝色伴有核固缩、碎裂等特征。每组实验重复3次。凋亡百分率=凋亡细胞数/细胞总数×

100%。115 蛋白样品的制备 取4批不同代数的细胞, 每批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以1×105?mL -1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 培养24h 后于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015μmol ?L -1的鱼藤酮, 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 EM 培养液, 培养72h 。分别收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细胞, 加入细胞裂解液(7mol ?L -1尿素, 2mol ?L -1硫脲, 4%CHA PS , 30mmol ?L -1Tris ) , 经液氮反复冻融3~4次后离心取上清。蛋白样品经Clean 2up 试剂盒去除杂质后, 再用2D Qquant 。

116 DIGE 分析胶制备p H 值调至815进行组每400p mol μg , 10mol ?L -1赖氨酸1μL 终别混合各胶样品及内标, 与水化液(7mol ?L -1尿素, 2mol ?L -1硫脲, 4%C HA PS , 012%D T T 、015%IP G buffer 、痕量溴酚蓝) 混合成450μL , 在IP G p hor Ⅱ等电聚焦仪上于20℃按自动程序(水化6h 、30V 6h 、500V 1h 、1000V 1h 、8000V 7h ) 水化IP G 胶条并进行等电聚焦。聚焦结束后, 胶条依次在含1%D T T 和4%IAA的平衡液中各平衡15min , 然后转移至1215%的SDS 2PA GE 胶上端, 在DAL T Six 电泳仪中以每块胶2W 恒功率电泳, 直至溴酚

提供。高糖DM EM 培养基, GIBCO 公司; 新生牛血清, 杭州四季青公司; L 2谷氨酰胺、DMSO 蛋白酶、M T T 、Hoeschst 33342, 公司。2D 电泳2Bioscience 112 EM 10%新生

牛血清、1%L2、100U ?mL -1青霉素、100mg ?L -1链霉素, 调p H 值至712~714, 于37℃、5%CO2孵箱中培养, 每隔2d 更换培养液, 待细胞长满融合后, 用0105%的胰蛋白酶消化细胞, 以1∶3分瓶传代, 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113 M T 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 将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000个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 实

μmol ?验组加鱼藤酮致终浓度为015L -1, 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 EM 培养液, 72h 后观察形态改

变。每孔加入M T T 溶液(5g ?L -1) 10μL , 4h 后弃孔内培养上清液, 加入DMSO 100μL , 振荡10min 。选择570nm 波长, 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 ) , 记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设6个平行样。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114 Hoechst 33342检测细胞凋亡 将Hoechst 33342配成1g ?L -1储液, 将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96孔培养板中培养液吸出, 加入Hoechst 33342(10g ?L -1) , 室温作用5min , 吸出荧光染液, 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快速观察细胞。Hoechst 33342可渗入细胞膜对活细胞和凋亡细胞的DNA 进行染色。正常细胞胞核呈均匀一致的蓝色, 而凋亡的细

蓝到达胶的底端。用Typ hoon 9400成像系统扫描双向电泳凝胶。扫描后的图像文件用DeCyder 软件分析, 找出蛋白表达差异点。117 制备胶电泳及蛋白质鉴定 取对照组及实验组蛋白样品各600μg , 酸性端放置蛋白分子量标志, 按常规方法进行双向电泳, 考马斯亮兰染色后切取与差异蛋白相匹配的蛋白点, 经酶切(20mg ?L -1胰酶, 37℃, 2h ) 点靶后, 应用MALDI 2TOF 质谱分析蛋白质肽质量指纹谱, 并将结果输入NCBI 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2 结 果

211 鱼藤酮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 倒置相差

显微镜下观察鱼藤酮处理72h 的PC12细胞, 与对照组(图1A ) 相比, 细胞的贴壁能力明显下降, 形态变圆, 突起几乎消失(图1B ) 。M T 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015μmol ?L -1鱼藤酮作用72h 使细

胞存活率下降至51153%,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

著性(P <0101) 。应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观察正常细胞核呈均匀一致的蓝色(图2a="" )="" ,="" 凋亡的细胞核呈亮蓝色伴有核边集、核固缩、核碎裂等(图2b="" )="" 。正常对照组pc12细胞凋亡百分率为318%,="" 鱼藤酮处理组细胞凋亡百分率为2817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编号:gi |38541404) 。电泳结果图见图3

Fig. 3 Spot 298and 447f rom 2D maps of PC12proteome induced by rotenone

3Fig. 1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PC12cells examined by phase 2contrast microscopy

A :Controlgroup ;B :Rotenone

group

Ⅰ抑制剂, 给PD 的神经生化、行为和病理特征, 进一步支持线粒体功能失调可能是PD 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但是其致病途经不清。为从机制上探索线粒体复合体Ⅰ损伤所产生的神经毒性原因, 建立了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模型。实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 细胞存活率下降, 凋亡逐渐增多, 在给药72h 凋亡百分率达到了28173%左右。随后应用MALDI 2TO F 质谱鉴定出了2个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差异蛋白点。点298是纽蛋白, 是一种存在于细胞2细胞及细胞2基质间黏

Fig. 2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PC12cells examined by staining with Hoechst 33342

A :Controlgroup ; B :Rotenonegroup

212 DIGE 匹配分析和质谱鉴定结果 4块胶的蛋

白质斑点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应用Decyder DIA 软件进行匹配, 以蛋白点最多的胶3Cy2图像为标准, 其余各图谱与之匹配, 平均匹配率为95%以上。采用Decyder BVA 软件进行t 检验, 实验组比对照组蛋白质含量上升或下降20%认为有差异, 以P <01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给药72h 实验组点298表达量比对照组升高23%(p="010049)" ,="" 而点447表达量比对照组下降49%(p="010095)" 。经maldi="" 2tof="" 质谱鉴定,="" 点298为纽蛋白(鉴定结果的差错几率:01000,="" ncb="" i="" 数据库编号:gi="" |309533)="" ,="" 点447为线粒体顺乌头酸酶(鉴定结果的差错几率:01000,="" ncbi="">

着连接部位的细胞骨架蛋白, 含有多个配体结合位点, 能捕捉和整合细胞内外环境中的信息, 参与细胞的分化、凋亡和运动等基本过程。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纽蛋白成蝌蚪样或棒棒糖样结构, 由N 末端的球状头部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90000) 通过一个富含脯氨酸的铰链区与C 末端杆状尾部(相对分子质量26000) 结构域连接[5]。至今, 纽蛋白的具体功能还不完全清楚, 在某些肿瘤细胞中如果纽蛋白过表达, 可导致细胞的运动能力和恶性转化程度显著下降, 所以纽蛋白被看作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6]。Subauste 等[7]研究表明, 纽蛋白基因敲除的细胞能耐受细胞凋亡, 可能通过调节黏着斑激酶(FA K ) 和桩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ER K1/2) 活性从而控制细胞的存活。本研究发现, 纽蛋白明显上调, 提示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纽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可能参与细胞骨架的重组, 促进细胞形态的变化, 由此推

测纽蛋白可能参与凋亡的发生, 但具体的过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47是线粒体顺乌头酸酶, 是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 可逆地催化柠檬酸盐和异柠檬酸盐之间的脱氢作用。线粒体顺乌头酸酶含有不稳定的Fe 2S 簇, 是氧自由基(O 22) 攻击的靶点。线粒体顺乌头酸酶的mRNA 5’非编码区含有一个保守的铁效应元件[8], 参与铁代谢的调节。线粒体顺乌头酸酶的失活主要有两个严重的后果:①使[3Fe 24S ]+簇失活, 释放Fe 2+和H 2O 2, 促发羟自由基的级联反应, 氧化损伤线粒体的蛋白、DNA 和脂质; ②三羧酸循环中断, 线粒体能量产生和铁代谢障碍, 最终细胞活性下降。本实验中ACO 2的活性显著下降, 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表现。这一变化提示鱼藤酮所致的线粒体损伤可产生氧化应激和铁失平衡, 推测鱼藤酮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可直接破坏细胞的线粒体并使铁蓄积, 这些作用相互叠加促进神经细胞的损伤,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 粒体损伤的级联反应, 发展。

, 提示它们参与了鱼, 可能是神经细胞损伤的关键分子, 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明确其具体的致病过程可为神经防护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Betarbet R , Sherer TB , Mac Kenzie G , et al. Chronic systemic pesticide exposure reproduces features of Parkinson ’s disease [J].Nat Neurosci , 2000, 3(12) :130121306. [2]

Alam M , Schmidt WJ. Rotenone destroys dopaminergic neurons and induces parkinsonian symptoms in rat s [J].Behav Brain Res , 2002, 136(1) :3172324. [3][4]

Dauer W , Przedborski S. Parkinson ’s disease :Mechanisms and models [J].Neuron , 2003, 39(6) :8892909.

张东威, 南善姬, 赵节绪. 朊蛋白1062126肽段对分化后

PC12细胞的凋亡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1(1) :27230.

[5]J anssen ME , K im E , Liu H , et al. 2006, 21(2) :2712281.

Three 2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vinculin bound to actin s [J].Mol Cell , [6]

B , D , et al. of transformed cells after h [J ].J Cell Biol , 1992, :[7MC , Pertz O , Adamson ED , et al. Vinculin modulation of paxillin 2FA K interactions regulates ER K to cont rol survival and motility [J].J Cell Biol , 2004, 165(3) :3712381. [8]

K im H Y , LaVaute T , Iwai K ,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conserved and functional iron 2responsive element in t he 5′2untranslated region of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aconitase [J].J Biol Chem , 1996, 271:24226224230.

教职工体检中发现急性心肌梗塞1例报告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赵 羽吉林大学朝阳东区医院(吉林长春130022)  吕利群

2006年5月10-31日本院为教职工体检过程中发现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 67岁, 退休教师, 体检来院。血压120/70mm Hg , 听诊心肺无明显异常改变。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空腹血糖517mmol ?L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116×109?L -1。心电图检查, S 2T 段V 1-6弓背向上抬高011~014mV , 与

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V 1-6可见病理性Q 波。追问病史, 患者无任何不适主诉, 还准备参加当天下午老干部大合唱。反复

追问病史, 患者诉说1周前春游爬坡时感到腹部不适, 烧灼感, 自以为是胃病, 未曾介意, 4~5h 上述症状缓解, 未就医。根据患者心电图改变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20急救车转吉大一院治疗。入院后化验检查:血清肌钙蛋白

T 10193μg ?L -1, 磷酸肌酸激酶(C K 2MB ) 1113ng ?L -1, 白细胞总数1412×109?L -1。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

前降支完全闭塞, 回旋支管腔狭窄达80%。行支架置入术, 植入支架2枚。

2 讨 论

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脏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上一般最先出现剧烈胸痛, 但部分患者可无痛觉。其原因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 脑动脉硬化, 脑组织长期慢性缺血、缺氧, 对疼痛反应差所致。当发生心肌梗死时, 心搏出量减少, 使脑供血不足更加严重, 致使感觉迟钝。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常不能及时就医, 易发生漏诊、误诊、误治, 预后差。该患者经支架植入, 再灌注治疗后, TIMI

3级, 心电图V 126抬高的S 2T 段回降至基线, 体力活动及耐受力逐渐增强, 现每日可外出散步, 保证了生活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细胞毒性的检测

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