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哲理散文珍珠的寓意

  • 作者: 亖呉?盀
  • 来源: 数月亮
  • 2020-10-27
1、《泥土》
《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何以解脱?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2、《沙》
这首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3、《竹》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在这首诗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竹的典型特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简笔勾勒,画面感特别强烈。“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向天空/步步高升/才是你不变的志向”组成第一幅画,其主题是奋发向上,力争上游;“也只有绿/才是你一生想说的/那句话”组成第二幅画。“绿”,是其中唯一的色调,满目苍翠、终年常青的直观感受不仅显示了竹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在忠臣传里/才能读到/茹冰饮雪/终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几句诗凸现了竹傲立冰雪的英姿。接着扑入我们眼帘的是竹子面对“风的构陷”甚至“最冷的朝代”仍然笔直挺立、宁折不弯的坚影。四幅画分开来看,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拼起来又组合营构出竹的完整形象、品格和气质。当然,出色的诗人绝不是个机械的素描家,诗人笔下流出的竹也绝非单纯的、静止的物象描摹,而是经过了诗人主观情致的浸泡,渗透了诗人对民族底蕴和民族灵魂的深邃探索。这种在“物”境中建构“情”境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笔下的竹除了固有的具象意义、给人以具体的艺术美感之外,还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种象征。不言而喻,竹直插云霄的“不变志向”、“一生”追求“绿”的不变信念、“茹冰饮雪”的无畏壮举,分别寓意着“龙的传人”披荆斩棘
4、《根》
《根》一文渗透了作者“为了理想与追求,默默地奉献”的人生信念;《根》这首诗,它表现了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信念”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这首诗也是诗坛硬汉牛汉经受了厄运与灾难后,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的深沉、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信念”的颂歌。
在此可结合运动员的事例来讲解。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奏响,注视着国旗升起,内心无比喜悦幸福和激动。但是他们在此之前的心血和付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坚守着信念,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时就可以结合诗中的句子:“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根的生存状态和信念与追求。突出表现了根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执著。
拓深自己对信念的理解:树立“信念”要耐得住寂寞,要默默积淀,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使人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信念”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为“信念”牺牲的是个人暂时的享受和繁华。



  上层社会人的虚伪,可悲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