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哲理
- 作者: 穿梭在鱼中的水
- 来源: 数月亮
- 2020-10-05
品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时候,在我学习生涯最无奈最困顿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百度一下林清玄,关于他的作品与读后感,洋洋洒洒77页,喜欢他的读者群每个年龄层都有,囊括所有职业者。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湾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发现他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新威山间伐竹,雾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给林清玄写读后感的人都觉得他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我最喜欢的《鸳鸯香炉》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式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生欲死的狂欢。多数人都知道林离过婚,如果不是这次离婚事件,林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个经常在各学校讲座的作家,一个青少年心理导师,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倾斜,甚至有女子当众焚烧他的书籍以抗议他的品行。对于这一切,林不作任何解释,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只有自己体会,只在一小文中匆匆提及父子俩在无人照料的春节在方便面中度过。现在的妻子是他忠实的“玄迷”。我想,共同的生活感悟,心境澄明,让他们走到一起,在今天刚买的《玄想》中有几篇写到现任妻子的言行,我想,一定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才可以与他共守一生。
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重,宗教成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向,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生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多以散文集出版,接触的多是散文,报道,有心的人可以发现一篇小说偶尔穿插在散文集中,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文笔比散文稍微逊色,但还是赢得很多人的好评。一个部队班长和尼姑的凄美爱情,兜兜转转很多年,再次相遇,却失去了往日的心情与怀想。小说里法圆师妹一句经典话语: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我介绍给一朋友看,他看了感悟很深,因为相似的经历,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在感情面前两次退缩,擦肩而过,让彼此有了别样的人生轨迹。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反映班长的懦弱和法圆的坚定。我觉得反映了人生世事无常,我们一生中遇见很多人,青春年少时,青年风发时,中年事业巅峰期,能够相遇,共伴一段人生之旅,就是缘分,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到达终点站。旅途中的风景总是美丽,它总在特定的环境与心境下明媚你的眼睛和心灵,但也是转瞬即逝的,假如留驻久观,再美的风景也是一个产生视觉的疲劳和心里的困倦。正是这样凄婉的结局,才让人久久回味,为心中抹不去的那份错过而叹息。
品读林清玄,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像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灵魂的碰撞。假如要用一种花来形容他,不是他文中的百合,昙花,凤凰,木棉,而是净水中的一朵莲。他的芳香消失在水中,消失在人们身上,无论消失在何处,就会在何处永存。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非常喜欢“温一壶月光下……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时候,在我学习生涯最无奈最困顿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百度一下林清玄,关于他的作品与读后感,洋洋洒洒77页,喜欢他的读者群每个年龄层都有,囊括所有职业者。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湾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发现他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新威山间伐竹,雾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给林清玄写读后感的人都觉得他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我最喜欢的《鸳鸯香炉》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式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生欲死的狂欢。多数人都知道林离过婚,如果不是这次离婚事件,林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个经常在各学校讲座的作家,一个青少年心理导师,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倾斜,甚至有女子当众焚烧他的书籍以抗议他的品行。对于这一切,林不作任何解释,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只有自己体会,只在一小文中匆匆提及父子俩在无人照料的春节在方便面中度过。现在的妻子是他忠实的“玄迷”。我想,共同的生活感悟,心境澄明,让他们走到一起,在今天刚买的《玄想》中有几篇写到现任妻子的言行,我想,一定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才可以与他共守一生。
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重,宗教成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向,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生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多以散文集出版,接触的多是散文,报道,有心的人可以发现一篇小说偶尔穿插在散文集中,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文笔比散文稍微逊色,但还是赢得很多人的好评。一个部队班长和尼姑的凄美爱情,兜兜转转很多年,再次相遇,却失去了往日的心情与怀想。小说里法圆师妹一句经典话语: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我介绍给一朋友看,他看了感悟很深,因为相似的经历,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在感情面前两次退缩,擦肩而过,让彼此有了别样的人生轨迹。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反映班长的懦弱和法圆的坚定。我觉得反映了人生世事无常,我们一生中遇见很多人,青春年少时,青年风发时,中年事业巅峰期,能够相遇,共伴一段人生之旅,就是缘分,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到达终点站。旅途中的风景总是美丽,它总在特定的环境与心境下明媚你的眼睛和心灵,但也是转瞬即逝的,假如留驻久观,再美的风景也是一个产生视觉的疲劳和心里的困倦。正是这样凄婉的结局,才让人久久回味,为心中抹不去的那份错过而叹息。
品读林清玄,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像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灵魂的碰撞。假如要用一种花来形容他,不是他文中的百合,昙花,凤凰,木棉,而是净水中的一朵莲。他的芳香消失在水中,消失在人们身上,无论消失在何处,就会在何处永存。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非常喜欢“温一壶月光下……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上一篇: 人生哲理散文不忘初心
下一篇: 李白 哲理诗句 赏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