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旗袍

  • 作者: 亖呉?盀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8-28

  题记:《旗袍》,是女人们永远的时装梦,男人如果真爱你的女人,就该给她买套真正属于她的旗袍。

  在人们的印象里,能代表最中国元素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和玉,而在我看来,我们着实不应该忽略了旗袍,能够最全面诠释东方美学理想的是东方的女性美,而能够把东方女性美烘托到极致的是旗袍。外国人给旗袍的命名是Chinesedress,以中国的名义给服装命名的,不是汉服、唐装,而是旗袍。

  中国的服饰在唐朝以前上流社会走的是飘逸、宽博的路线,以汉服为代表,适应了士大夫们优雅闲适的生活状态,女性服饰完全从属于男性服饰的中飘逸与宽博,只是在色彩上略显丰富和亮丽而已。唐代因为受胡风和异域文化的影响,往开放张扬一路发展,女性地位显著提高,对自身形体美的展现意识突然膨胀,除了头饰的华丽外,低胸敞领束腰成了一个朝代的标志性服饰规定,但这种过份的张扬也使唐代的伦理观屡遭后人诟病,终于在宋明理学的一阵狂风暴雨之后,女人们被封建假道学包裹得严严实实,连脚趾头都不允许露出裙摆之外,女人们的脚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被一种病态的审美观包裹着,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所以我对明清两朝几乎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清朝,一个前期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中后期门户大开、自暴自弃,让现当代中国人用了整整近百年的奋斗仍无法全面恢复元气的屈辱王朝,几乎找不到它一点的好,如果真要找,唯一留给后世的贡献,我看只有旗袍这一概念的出现了。

  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满族旗人的衣袍,其实最初并非专指旗女衣袍,旗人男子所穿衣袍也称旗袍,主要特点是: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这种服饰功用有点类似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最早是出于保暖和劳作、征战的方便。男人们为了骑马御寒需要,多在旗袍外多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对襟小棉袄,时称马褂。可以说,满人对汉人的武力征服,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旗袍与马褂的,但武力上的短暂征服是永远无法与文化上的长期渗透相抗衡的,旗袍和马褂融进了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和其它一些民族服饰的优点,最终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服饰形式被普遍认可接受。有清一代三百年,女人们所穿的外套全是满汉融合后的旗袍,包括慈禧老佛爷和王孙贵胄们的妃嫔和淑女名媛。就我们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清代的旗袍与我们通常见到的窈窕淑女样的旗袍款式相去甚远,有清一代虽然皆着旗袍,但仍然是被封建理学包裹得严严实实,女性的形体曲线美没有得到丝毫呈现,相反的我们从老照片看到的反而有一种阴森的恐怖感,清朝只不过是为后人贡献了一个旗袍的名称和它的立领及下摆开衩而已,我对清朝并没有因旗袍的出现而增加一丝好感。现代意义上对旗袍的改良是在清末洋务运动开始的,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指导下,大批的留学生将西方服饰中简洁修身实用的着装理念,直接传递给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旗袍开始向中西融贯的方向发展。

  民国的小资情调向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营造这种小资情调主角的有红酒、咖啡、雪茄和留声机里播放的周旋的《花好月圆》,但所有这些小资元素和张爱玲笔下穿着旗袍,扭臀摆跨,行走于各类都市会所、烟街柳巷的女人们相比,一下子都显得黯然失色了。虽然张爱玲本身对东方女性的形体美多的是诟病,甚至称女人们从后面看,即使站着也像是坐在马桶上,因为中国女人的肌肉纤维太柔弱,无法做到自然翘臀,但同时她又是个旗袍的狂热粉丝,显然她清楚的明白,唯有旗袍能将东方女性的形体弱点掩盖于无形,却将其修长柔美,纤巧玲珑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民国是中山装和旗袍的时代,尤其是旗袍,整个民国似乎就是为旗袍而存在的。除张爱玲外,萧红、张兆和、林徽因、谢冰心、王映霞、陆小曼、阮玲玉、周旋、胡蝶、赵四小姐赵一荻、宋氏三姐妹……这一个个民国旗袍女性背后的故事,展现的是一幅幅迤逦绮丽的文化群芳图,引得多少时人与后人如痴如醉。

  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属于满清的一切,包括“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特征的装束在一夜之间也销声匿迹了,旗人服袍暂时走向沉寂,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新女性对美和政治的渴望,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文明新装”开始流行,一方面是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另一方面是城市女性对旧式旗女长袍的改良,新式旗袍开始粉墨登场,时装的流行也由苏州、扬州移向上海。上海是个新兴的对外开放城市,各种或革命或外来的风尚迅速涤荡了服饰装扮上的陈规陋习,审美观趋向简洁淡雅,注重体现女性自然的形体美。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种长及足背的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由于女学生是新知识女性的代表,是文明、时尚的象征,整个社会包括各界名流时髦女性纷纷作女学生装扮,新式旗袍迅速成为中国现代真正意义的流行时装。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饰。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的旗袍有京派与海派之分,它们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随着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上海时髦女性又不断将旗袍进行改良,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款式,旗袍的下摆逐渐收敛,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领口增高,四周的滚边变窄,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加显得婀娜多姿。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

  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这种时髦的装扮很快从上海,到南京、广州、香港,风靡全国各地,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中国女性几乎都穿上了旗袍。?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