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

  • 作者: Monster丶YL
  • 来源: 数月亮
  • 2021-01-15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名言荟萃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 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 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 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 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 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 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里的隐讳不坦率的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 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
?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 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候,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助长漠不关心的思想。
? 良好的健康状况,精神饱满和体力充沛——这是朝气蓬勃地感知世界、乐观主义精神和随时准备克服困难的思想的最重要的条件。
? 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 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 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 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 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 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
?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 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 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 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
?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 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 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 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 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 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名言荟萃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 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 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 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 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 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 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里的隐讳不坦率的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 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
?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 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候,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助长漠不关心的思想。
? 良好的健康状况,精神饱满和体力充沛——这是朝气蓬勃地感知世界、乐观主义精神和随时准备克服困难的思想的最重要的条件。
? 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 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 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 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 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 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
?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 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 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 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
?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 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 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 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 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 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成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靠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见书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精心构筑了他的读书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读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为了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围绕这一核心,在帕夫雷什学校,他为学生创建了优雅的校园环境、制定了科学的作息时间、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书籍世界(包括学校书籍世界、教师书籍世界、家庭书籍世界)、设立许多读书节日、建立多种读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这些因素构成了他严密的读书教育思想体系。

学校书籍世界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一所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他在《帕夫雷什》这本书里写到:“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书籍,在帕夫雷什中学触目皆是,俯拾皆是。帕夫雷什中学当然有图书馆、阅览室。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览室特意取名为“思考之室”,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书籍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艺术匠心在于:让学生随时可以阅读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为此,教学主楼的每层楼和其他三幢楼(帕夫雷什有四幢教学楼)都设有阅览室,里面有许多不断更新的书刊。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着适合相应年级阅读的书籍。除此之外,学校还有学科专用室、教学研究室、少先队室、共青团室、思想教育室,这些地方都配备了许多相应的书籍,比如语言文学专用室里收藏了200部文艺作品,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阅读完这些书籍,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一至三年级教室设有“书籍之角”。

墙壁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心之作。他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帕夫雷什的每一堵墙都被精心地利用起来。学校在教学楼墙壁上、走廊的墙壁上、楼梯口、教室、活动室里布置了许许多多标语牌、布告牌、宣传墙报。标语牌上有关于人生、劳动、母亲、英雄、科学、自我教育等等方面的名人名言。每一个教室的布告牌上有向学生推荐的书籍目录。有一个宣传墙报设置在一个显著突出的位置上,张贴着永远进入世界文化宝库的文艺著作书目。还有一些陈列橱陈列着一些名人的书籍,如列宁的书。这些语录、书籍都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而精心设置,而且定期更换,不是永久不变。就是在离群独处的偏僻的角落里,也有特意为高年级布置的名人肖像组画《友谊和爱情——只有正直的人才能享有这高尚的情感》,在名人肖像旁写着他们关于友谊和爱情的语录,目的是让学生在这里思考,与名人静静地谈心。

学校开辟了许多书籍角。比如英语角,学生在这里可以阅读外国报纸、外国杂志的剪贴资料;美术角,这里有介绍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品的美术画册和书籍;女生角,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摆放着有关人体解剖学、心理学,以及妇女卫生、母道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这些书籍是经常补充的),允许女学生拿走后不归还。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利用书籍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性教育的举措。

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心之处还在于他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阅读的不同作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选择书籍,设置专门的书籍陈列架。“学习困难生”阅读文选,这是对“学习困难生”实施“阅读疗法”特制的书;有为家长而设的图书架;有“世界文学不朽之作”专厨;有供学生集体朗读的书架;有按年级(低年级——儿童期、中年级——少年期、高年级——青年早期)配备的图书,例如有专门为一年级学生建立的儿童图书室,为少年建立的“少年期金色图书室”,还有供高年级阅读的学术著作。

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样的“书籍的世界”。这些书籍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精心为学生挑选的,都是有益的高尚的书籍。然后他们对图书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布置到学校的每一处。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言词的强大力量,他要让这些优秀人物的形象、语言直接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书籍世界

在这三个书籍世界中,“教师书籍世界”被苏霍姆林斯基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认为,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他的第一精神需要,就像饥饿的人之于食物。为什么呢?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任何人都要过一种精神生活,都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要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成为双重需要。读书,不仅是教师本人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工作的需要。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效果“取决于他的知识和素养,取决于他读什么书,怎样自学和怎样充实自己的知识。”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事实证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教师有责任让书籍成为学生精神的第一需要,第一爱好。他认为,教师要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里,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爱好,也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学校读书氛围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读书爱好。他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的读书,帕夫雷什中学“集体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一条规定:让教师每周只有一天花费在理论讨论会上。”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目的主要是保证教师有时间去读书。首先学校里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书,其次教师自己有个人藏书。帕夫雷什中学35位教师,平均每个教师拥有1400册书,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妻子共有1.95万多册藏书。每个教师都订几种杂志(其中包括一两种文艺杂志)和几份报纸。为了推动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师大约每月要向同事们作学术问题讲演两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但是主要阅读五方面的著作:第一,要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对自己进行马列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学会用共产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人;第二,要读与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的书籍;第三,要读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事迹的书;第四,要读心理学书籍;第五,要读文艺书籍。

教师不仅自己要读书,他还要指导学生读书,向学生推荐好书,为学生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为学生制定恰当的阅读书目,要把学生领到自己的藏书室去看看,有时甚至要千方百计为学生买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一生之中阅读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在儿童时代和少年的早期,必须细心选择读物。帕夫雷什中学全体教师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这份书目不断丰富,从600种增加到900种。考虑到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理想形成的时期,这份书目中含有许多讲述伟大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书籍,目的是“要使那些以自己的生活榜样鼓舞过多少代人的杰出人物的形象进入每一个少年和青年的理智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文艺著作,因为文艺著作是“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家庭建立学生个人的藏书室,培养家庭的读书氛围。帕夫雷什中学全体老师确定了一个家庭应有的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以供家长以及不同时期的学生去阅读。为了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教育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编辑了一本《人的世界》的文选,其中关于童话、儿童读物的材料占很大的篇幅。

家庭书籍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上的。他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他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帕夫雷什中学的小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每个学生都拥有150多本书,有的孩子甚至达到四五百本。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30日第8版

苏霍姆林斯基谈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他一生共完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育真正的人》等40多本理论著作。此外,还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1977年苏联有关部门把他的教育著作汇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目前全世界已用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ニ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コ晒Σ⒉幌衲阆胂蟮哪敲茨眩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ナ榧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ザ潦椋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什么?我对老师们说,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深刻又富于诗意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他还认为: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由此可见,读书对教师的工作是何其重要。
对学生而言,读书对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记住: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一点对于现在一些整天忙于搞题海战术却收效甚微的教师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他建议教师要读各种学术著作,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同时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思考。他提出“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就更容易理解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认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在他看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是很好的方法,这一方法这对我们现在的“减负”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为了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他指出: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

1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观2010-03-30 07:42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观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建议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和学生的读书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观点,使我感悟颇多。这里面最令人震撼的话语是那位成功的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回想自己备每一节课的时间和这短短的15分钟相比是多么大的差距。而差距的根源就是读书太少。 听过不少课,有很多教师上课讲解问题时知识来源有限,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或许他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节课上,但是收效甚微。 要真正备好课,就要像那位历史老师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即读书,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一、读书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极其重要和必要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由此可见,读书对教师的工作是何其重要。
对学生而言,读书对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记住: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一点对于现在一些整天忙于搞题海战术却收效甚微的教师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二、要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思考。他提出“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就更容易理解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认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在他看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是很好的方法,这一方法这对我们现在的“减负”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为了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他指出: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
三、要博览群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他建议教师要读各种学术著作,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同时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成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靠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见书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精心构筑了他的读书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读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为了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围绕这一核心,在帕夫雷什学校,他为学生创建了优雅的校园环境、制定了科学的作息时间、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书籍世界(包括学校书籍世界、教师书籍世界、家庭书籍世界)、设立许多读书节日、建立多种读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这些因素构成了他严密的读书教育思想体系。

学校书籍世界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一所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他在《帕夫雷什》这本书里写到:“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书籍,在帕夫雷什中学触目皆是,俯拾皆是。帕夫雷什中学当然有图书馆、阅览室。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览室特意取名为“思考之室”,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书籍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艺术匠心在于:让学生随时可以阅读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为此,教学主楼的每层楼和其他三幢楼(帕夫雷什有四幢教学楼)都设有阅览室,里面有许多不断更新的书刊。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着适合相应年级阅读的书籍。除此之外,学校还有学科专用室、教学研究室、少先队室、共青团室、思想教育室,这些地方都配备了许多相应的书籍,比如语言文学专用室里收藏了200部文艺作品,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阅读完这些书籍,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一至三年级教室设有“书籍之角”。

墙壁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心之作。他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帕夫雷什的每一堵墙都被精心地利用起来。学校在教学楼墙壁上、走廊的墙壁上、楼梯口、教室、活动室里布置了许许多多标语牌、布告牌、宣传墙报。标语牌上有关于人生、劳动、母亲、英雄、科学、自我教育等等方面的名人名言。每一个教室的布告牌上有向学生推荐的书籍目录。有一个宣传墙报设置在一个显著突出的位置上,张贴着永远进入世界文化宝库的文艺著作书目。还有一些陈列橱陈列着一些名人的书籍,如列宁的书。这些语录、书籍都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而精心设置,而且定期更换,不是永久不变。就是在离群独处的偏僻的角落里,也有特意为高年级布置的名人肖像组画《友谊和爱情——只有正直的人才能享有这高尚的情感》,在名人肖像旁写着他们关于友谊和爱情的语录,目的是让学生在这里思考,与名人静静地谈心。

学校开辟了许多书籍角。比如英语角,学生在这里可以阅读外国报纸、外国杂志的剪贴资料;美术角,这里有介绍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品的美术画册和书籍;女生角,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摆放着有关人体解剖学、心理学,以及妇女卫生、母道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这些书籍是经常补充的),允许女学生拿走后不归还。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利用书籍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性教育的举措。

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心之处还在于他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阅读的不同作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选择书籍,设置专门的书籍陈列架。“学习困难生”阅读文选,这是对“学习困难生”实施“阅读疗法”特制的书;有为家长而设的图书架;有“世界文学不朽之作”专厨;有供学生集体朗读的书架;有按年级(低年级——儿童期、中年级——少年期、高年级——青年早期)配备的图书,例如有专门为一年级学生建立的儿童图书室,为少年建立的“少年期金色图书室”,还有供高年级阅读的学术著作。

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样的“书籍的世界”。这些书籍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精心为学生挑选的,都是有益的高尚的书籍。然后他们对图书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布置到学校的每一处。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言词的强大力量,他要让这些优秀人物的形象、语言直接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书籍世界

在这三个书籍世界中,“教师书籍世界”被苏霍姆林斯基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认为,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他的第一精神需要,就像饥饿的人之于食物。为什么呢?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任何人都要过一种精神生活,都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要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成为双重需要。读书,不仅是教师本人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工作的需要。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效果“取决于他的知识和素养,取决于他读什么书,怎样自学和怎样充实自己的知识。”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事实证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教师有责任让书籍成为学生精神的第一需要,第一爱好。他认为,教师要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里,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爱好,也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学校读书氛围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读书爱好。他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的读书,帕夫雷什中学“集体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一条规定:让教师每周只有一天花费在理论讨论会上。”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目的主要是保证教师有时间去读书。首先学校里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书,其次教师自己有个人藏书。帕夫雷什中学35位教师,平均每个教师拥有1400册书,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妻子共有1.95万多册藏书。每个教师都订几种杂志(其中包括一两种文艺杂志)和几份报纸。为了推动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师大约每月要向同事们作学术问题讲演两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但是主要阅读五方面的著作:第一,要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对自己进行马列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学会用共产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人;第二,要读与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的书籍;第三,要读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事迹的书;第四,要读心理学书籍;第五,要读文艺书籍。

教师不仅自己要读书,他还要指导学生读书,向学生推荐好书,为学生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为学生制定恰当的阅读书目,要把学生领到自己的藏书室去看看,有时甚至要千方百计为学生买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一生之中阅读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在儿童时代和少年的早期,必须细心选择读物。帕夫雷什中学全体教师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这份书目不断丰富,从600种增加到900种。考虑到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理想形成的时期,这份书目中含有许多讲述伟大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书籍,目的是“要使那些以自己的生活榜样鼓舞过多少代人的杰出人物的形象进入每一个少年和青年的理智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文艺著作,因为文艺著作是“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家庭建立学生个人的藏书室,培养家庭的读书氛围。帕夫雷什中学全体老师确定了一个家庭应有的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以供家长以及不同时期的学生去阅读。为了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教育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编辑了一本《人的世界》的文选,其中关于童话、儿童读物的材料占很大的篇幅。

家庭书籍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上的。他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他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帕夫雷什中学的小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每个学生都拥有150多本书,有的孩子甚至达到四五百本。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30日第8版

苏霍姆林斯基谈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他一生共完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育真正的人》等40多本理论著作。此外,还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1977年苏联有关部门把他的教育著作汇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目前全世界已用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ニ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コ晒Σ⒉幌衲阆胂蟮哪敲茨眩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ナ榧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ザ潦椋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什么?我对老师们说,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深刻又富于诗意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他还认为: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由此可见,读书对教师的工作是何其重要。
对学生而言,读书对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记住: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一点对于现在一些整天忙于搞题海战术却收效甚微的教师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他建议教师要读各种学术著作,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同时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思考。他提出“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就更容易理解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认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在他看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是很好的方法,这一方法这对我们现在的“减负”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为了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他指出: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

1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观2010-03-30 07:42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观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建议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和学生的读书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观点,使我感悟颇多。这里面最令人震撼的话语是那位成功的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回想自己备每一节课的时间和这短短的15分钟相比是多么大的差距。而差距的根源就是读书太少。 听过不少课,有很多教师上课讲解问题时知识来源有限,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或许他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节课上,但是收效甚微。 要真正备好课,就要像那位历史老师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即读书,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一、读书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极其重要和必要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由此可见,读书对教师的工作是何其重要。
对学生而言,读书对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记住: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一点对于现在一些整天忙于搞题海战术却收效甚微的教师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二、要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思考。他提出“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就更容易理解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认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在他看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是很好的方法,这一方法这对我们现在的“减负”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为了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他指出: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
三、要博览群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他建议教师要读各种学术著作,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同时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