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这个皇帝不“养廉”却“养贪”,结果,成就了中国的“第一巨贪”

  • 作者: 续写不尽的未来44151296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多不胜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也是领先于世界的超级强国。

17世纪的时候,随着各方势力的争夺,于此同时,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金钱”则成为了众多国家追寻的一个重要部分。

于是,有人就在想:这些黄金白银到底都去了哪里?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依英国所说:这些个财富通过贸易逆差都流到中国了。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英国也就付诸了行动,在1729年,他们派马噶尔尼前来中国想改变一下本国目前的状况。

当时的大清朝,正值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之际。根据戴逸的《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一文中指出:乾隆时,中国的GDP世界最高,甚至,占世界的32%,英、法、德、俄、意五国总和仅占17%。他还说:唐宋以后,直到18世纪,中国经济实力都居世界榜首。

所以,乾隆对于马噶尔尼所带来的隶属于“外来者”的东西不屑一顾。

但实则,马噶尔尼带来的两样东西,也是很有价值的:其中,一个是市场经济原则,想要借此扩大东西方贸易通商;另一个则是军火,他们通过展示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从而向中国推销自己的军火,试图和天朝进行经济贸易。

这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和商业复合的本质,但没想到的是,被繁荣景象蒙蔽双眼的乾隆帝对此并不感兴趣。像是清朝对外贸易港口,那个时候只有广州一处,所设的粤海关,还被当作是皇帝的南方取财之库。可是,在马噶尔尼到来之前的宋朝,则有20多处贸易港口,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四路”之中,当时对外开放程度和接纳程度远比现在清朝高的多。

市场经济原则在中国行不通,其中,最大原因就是:我国自给自足的局面,不依赖于市场,反而,自己却能成为最大的市场;而在权利支配经济的年代,反而能在市场上占得上风。反观欧洲,他们确立了市场原则的原因与中国恰巧相反。

欧洲各国相对独立,因其小国寡民,所以,资源相对较匮乏,则较依赖于市场。这就使得当地的市场发展得极为迅速,同时,也促使了军事商业复合体。围绕这一体系衍生的城市居民在13世纪就有资本萌芽,到了15世纪大体已形成,并且,之后的许多近代国家都围绕此兴起了。

可笑的是,当时的中国在如此巨大的经济体之下,只有粤海关一个贸易港口。甚至是,马嘎尔尼也好,乾隆也罢,他们都对此未曾产生过怀疑。此时,仍以“天朝”自居的大清朝,则极力把本国的贸易圈控住在这个体系之内,以大国口吻拒绝自由贸易通商。

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减少通商口岸,减少对外贸易,可是,对于当时来说,威胁到国家安全的还不是外来之险,而是晚明时期民间海权的重新崛起。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曾经,也有郑氏与英国缔结条约,所以,这更使得大清皇帝对此有戒心,加大力度限制对英贸易。

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皇权之下,家国不分。如果,皇室要完全垄断海外贸易,最好就是“利出一孔,只开一口”。所以,之后随着“天朝上国”观念的日益加深,对外港口到乾隆帝时期,就只留下了粤海关一口了。

这个时期,家与国两手抓对于皇权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于是,皇帝就需要帮手,乾隆帝最好的帮手便是和珅。多数情况下,此人则扮演着一个搬运工的角色,将户部职能搬到内务府去,将国家财政搬到皇室去,做的可谓是风生水起。

可是,仅一个海关,上哪刮油水?

所谓“形式衍生政策”在这个时候就有着极好体现,海关除了收取关税外还收“规礼”,一艘外来洋船入港口,所列举的收费名目就多达100多项,油水自然而然就有了。

乾隆时期规定:一艘洋船除去正常关税外,“规礼”进关需交,出关的时候仍需交。对此,英国人洪仁辉曾提出过异议:这“一进一出”仅针对普通的商船就已经有了高额的关税,何况,里面还有大量的货物。并且,货又要“分头”,即:外商买货按银两算,每两银子粤海关都要“抽头”。正常关税在上交之后,其余的“规礼”和“分头”则由县官、监督人员及其家属分得,可以说,这完完全全就是一种制度性的分赃行为。

现今看来,这种拖家带口的管理方式就像是搞承包一样。由皇帝放权于亲信,亲信再上缴银两,以取得“承包权”,此后,所有事宜他们就可以自行管理决断。不过,这种“承包制”只时效三年,期限一过,则要换人包干。

这种“参与即可分赃”的制度,在洪仁辉告状之时就全部被揭发出来,但是,他所不知道的是,这种“亚财政”虽无明文规定,确是有高层默许的“常规”。因为,成了自然,所以,也就被称之为“礼”。

这里,我们再来说说和珅的贪污,管兵部,扣军饷,持吏部,卖官敛财... ...但这些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他真正钱财并非来源于此。像是北方的崇文门关税,南方的粤海关关税,一南一北两条财路都握在和珅的手中:“天子北库”、“天子南库”真是想不富都难。

乾隆帝虽贵为天子,但也有他的难处,皇室开销大,难免会有紧张之时,但是,又不能动用国库。自从和珅将户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职位一揽之后,乾隆帝从此再也不缺钱了。并且,和珅还发起了“奉献银”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要“奉献”,甚至,还有经常项目,像是:“折罪银”拿钱抵罪等等。这简直是大开罪源,以此为财源天下安得不乱?

这一切,看似是乾隆帝的昏庸导致的,可是,财迷怎么精的过皇帝,乾隆让和珅去贪天下人的银子,而他自己则只需要从和珅一人手里收银子就可以了。和珅的行径终遭世人唾弃,而皇帝呢?只需等到和珅身败名裂再去收拾他即可。即使自己收拾不了,退一万步还有自己的儿子,最终,就算是为儿子的登基做一个积淀也是极好的。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远红尘。

他时应泛龙门合,认取香烟是后身。

在狱中和珅写下了这首绝命诗,用一条白绫结束了他难以评说的一生,最终,梦断紫荆之巅。

这就是乾隆的想法:当皇帝不养廉,而要养贪,养廉养穷了一大批人,做官也就没什么意义更没钱花了。所以,要养贪,一旦贪了,就有了最初的罪恶,就有了把柄,等到人神共愤,民怨沸腾,皇帝再来一个反贪倡廉。这样,不仅赢得民心,还有了财政支撑,真可谓一举两得。

看来,乾隆帝还是很“聪明”的嘛。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和珅的发家之路》、《马嘎尔尼访华》】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