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曹刿论战,他凭什么打败齐国?因为他利用了战争的规则!

  • 作者: 毕竟是凡人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是曹刿论战中最著名的一句,也是传承数千年的兵家名言。

《左传·庄公十年》中记载了这一段故事。可曹刿为什么能够取胜呢?

这就要先看看当时的背景。

《左传》中用鲁国的纪年,鲁庄公十年,这一年是公元前684年,算是春秋时代中前期。这一年,齐国讨伐鲁国,鲁庄公应战,双方战于长勺。

这一仗是怎么打起来的呢?这关联到了另一个著名的人物——齐桓公。当初鲁国支持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齐国国君之位,得罪了齐桓公,齐桓公经过整顿,第二年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为借口,再次兴兵讨伐鲁国。

在此之前齐鲁之间战争,鲁国鲜有胜绩,所以此次鲁庄公虽有应战之意,却也没什么信心。而曹刿的出现为鲁庄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坚定了鲁庄公和齐国一战的决心。

曹刿是怎么取胜的呢?

看起来很简单。两军对垒于长勺,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说还没到时候。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细细琢磨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齐鲁两国军队是在齐军第三次击鼓之后才真正发生碰撞的。那么齐军前两次击鼓后发生了什么?两军处于什么状态?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这是几千年冷兵器战争未曾改变的规矩。

当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的时候,鲁军并没有跟着击鼓进军,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但从结果看一定是齐军退回去了,双方没有发生激烈的碰撞。

其实结合战争发生的年代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周朝讲究礼仪,亦称为“周礼”,周礼涵盖面很广,但其中最重要的两方面就是祭祀和战争,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在周礼之下,战争也要极为讲规矩。

有个著名的典型例子,被**批评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攻击渡河中的楚军,坚持要等楚军渡河并列好阵势后才正式发动进攻。另外赭丘之战中,公子城和华豹坚持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的战争规则,结果本来形势大好的华豹被一箭毙命。

正所谓“君子不重伤”、“不鼓不成列”,你没做好战争的准备,我就不能攻击你,这就是当时的规矩。

我们可以做一个推论。当时齐鲁两军在长勺对峙,齐军击鼓进军,鲁庄公本来也想按规矩击鼓进军的,可是被曹刿阻止了。这时齐国一方尴尬了,发生了什么情况?难道鲁国一方还没准备好?那这样我们就不能开打。所以齐军就撤了回去,重做休整。

第二次亦是如此,如此等到第三次,别说是士气,就连战斗的意志都没啥了。甚至恐怕都在想:大概鲁国不敢打了,这次就是意思意思,等会儿鲁国求和就可以回家了。可不想第三次人家鲁国真正进攻了,齐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走。

这大概就是曹刿战胜齐国的真实原因吧。

正所谓“兵者诡道也”,曹刿能够战胜齐国,靠的不是所说的“勇气”,而是他出其不意的利用了战争的规则,战争的礼制。

鲁国向来被认为是周礼保存最完好的国家,世人不相信鲁国会违背周礼。

而相反,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却必须要受到周礼的约束,正如同三年后齐鲁柯之盟,齐桓公遭遇了被曹沫劫持之辱,虽愤恨,却不得不兑现归还鲁国土地的诺言。

曹刿利用了规则,却也是破坏了规则。虽为鲁国赢得一时之利,可终究齐强鲁弱,不能改变局势。而于长期而言,却使鲁国失信于诸侯。这不得不说是曹刿的过失了。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