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张九龄为官一生,清廉善谏,任官唯贤

  • 作者: 日天大圣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6-19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任何一位明君的身边,无一例外,都有一位贤臣,一位贤明的大臣可以影响整个朝廷乃至整个国家,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位典型的贤臣:张九龄的故事。

张九龄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上为官的经历,为日后张九龄的为官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九龄在儿时就已经展现出了他过人的天赋,十三岁时就已经能写出令人赞叹的好文章。时任广州刺史的王方庆更是对他赞不绝口,他曾说:“这个人一定能有大作为!“

小编认为,王方庆的赞赏对张九龄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的评价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可能别人的一句赞赏,就能让他树立起很强的信心;同样地,别人的一声质疑也有可能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赞美别人,良言一句三冬暖,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别人起到很大的帮助。

张九龄无疑是幸运的,他人的赞赏和自身的实力使他树立了自信的人格,他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一职,可谓是前途无可限量。后又受到了前宰相张说的赞赏,他的信心更是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后升官做了秘书郎,几年没有提升,他萌生了归乡的想法。恰好当时太子李隆基亲自寻求贤才,张九龄凭借真才实学当上了右拾遗。

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懂得坚持的人才有可能收获成功,若是张九龄在做秘书郎时,感到厌烦而选择放弃,那么他还能等到太子亲测的机会,还有日后出人头地的可能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觉得自己无法克服,一定要尽可能的坚持,也许会出现转机呢?

张九龄的坚持让他拥有了能够为国家和朝廷发光发热的机会,在他升为右拾遗后,他尽职尽责,向皇帝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然而,为官之路不能总是顺风顺水,他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总是意见相左,并且矛盾越来越大。终于,他找了个借口辞官回乡,回到了岭南。回乡之后他并没有闲居,而是积极地为家乡做了很多贡献,他上谏开凿大庾岭,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交通, 造福后世,影响深远。

我认为,张九龄的聪明之处在于:当他与宰相姚崇意见相左时,并没有选择与其正面冲突,而是选择了避其锋芒。这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做官,而是他觉得在哪里都可以做出贡献。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适度的忍让不仅不会让自己吃亏,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真正的才子是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被埋没的,张九龄不久之后又重新被召入京,因修大庾岭有功,又得到了升迁,他的才能逐渐被大家所了解,官职也不断地提高。宰相张说逝世后,张九龄离京任官,顺道归乡,与家人团聚。一段时间之后,他再次进京,官职升升降降,他一直宠辱不惊,恪守己责,后官至宰相,他所提出的以”王道"代替“霸道”的为政之道以及一些具体的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的发展,对巩固“开元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曾建议皇上斩杀安禄山,因其“狼子野心”,但皇上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在他死后,安禄山果然反叛,“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迅速走向了覆灭。

张九龄为官一生数十载,宦海沉浮,他没有强大的背景,也不喜拉帮结派,他所倚仗的,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准则,他坚守着自己道德的底线,为官不为自己谋求名利,只一心为了国家,为了社稷,几次贬谪并没有打击他的信心,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国家死社稷,是因为他有比自身利益更重要的信念。

在法律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古代社会,张九龄可以做到一生清廉,完全是因为自身的坚守。也许有许多人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甚至觉得愚蠢,但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每个人对待事物也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到了一定的境界,他所追求的也会更加的纯粹。

我们活在世界上,不能只是稀里糊涂的白活,要尽力提升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不然的话,一辈子做个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而不自知,因为蝇头小利沾沾自喜,囿于自己狭窄的世界之中,以粗陋的想法揣度他人,一辈子的生活一眼望得到头。这样的人最可悲的,就是可悲而不自知。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