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先秦时期,中国艺术的开端

  • 作者: 玫瑰炒肉丝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先秦时期被专家学者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绘画的初期阶段。

先秦美术的重点我概括为“三代青铜两幅帛画”,是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和战国帛画,每个时代各有特点。商:饕餮纹,代表都是尊,龙虎纹尊和四羊方尊。

龙虎尊

龙虎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出土于阜南县。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龙虎纹青铜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四羊方尊》西周:夔纹,代表武王征商簋。

武王征商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武王征商簋》春秋:蟠螭纹,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莲鹤方壶》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战国帛画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御环两兽耳;其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该铜壶画面反映了中国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该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从上到下,共有3层图像,每层图像的左右侧描绘的场景也各不相同。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中图像的制作工艺为“嵌错”。工匠们先在铜壶上刻出图像的浅槽,然后把红铜、铅等金属嵌进浅槽,接下来再用一种叫“错石”的工具对嵌了金属的图像进行打磨,使之和壶身一样平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商代就有嵌错工艺了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中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风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画中所绘的龙的形象,因初发现时龙的左足破损,只见右侧足,而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 该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是战国中晚期佚名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人物御龙图》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

画中男子,峨冠博带,意态轩昂,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长身而立,上遮华盖,下驭长龙。龙昂首翘尾,身体平伏呈舟形,龙下有鲤,龙尾翘起,一鹤立于上,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生动而形象。线条优美而流畅,画面虚实结合,龙,鹤,以及引路的锦鲤为虚,而中间墓主的侧面肖像为实,其风韵正如屈原诗句所言:“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对状物的精心细致的观察。

《人物御龙帛画》

艺术奇迹,华夏五千年。

品味千年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请关注吧。

图 -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

1、网络

2、百度百科

3、中国美术史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