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四川人自古就是吃货?两千年前的史书告诉我们真相

  • 作者: 孤独是久治不愈的绝症丶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四川古称天府,历史底蕴源远流长,饮食文化更是闻名于世。谁曾想爱好美食基因原来几千年来都扎根在四川人身上。近两千年前的古书《华阳国志》为我们揭开四川人爱好美食的原因。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中的蜀志记载:“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古代讲究八方配十二辰,四川属于西南方,而西南方所对应的的辰为未、申、酉。而《史记·律书》中记载:“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因此说四川“尚滋味”。其实这也是因为四川自古都有天府之国的说法,物产丰饶,人们对饮食的追求自然也更高一些。《华阳国志》中后半句又接着说了:“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故好辛香”我们知道是爱吃辛辣的东西,那“德在少昊”又怎么理解呢?这也和古代的文化有关。古人讲四方配四时,而西方对应着秋。《礼记·月令》中说:秋季“其日庚辛,其帝少昊…..其为辛。”因此西方对应着辛辣味。从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古代的划分方式让现代人有些难以理解,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大体也是符合实际,未来几千年里四川人都延续着“尚滋味”和“好辛香”这两大传统。

实际上,辣椒是明末清初才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物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目前可考证的,是嘉庆年间四川人开始种植食用辣椒,光绪以后开始出现大范围食用辣椒的历史。那么在食用辣椒之前那么在没有辣椒之前,四川人是通过食用哪些食物来满足对辛辣味的追求呢?

首先是姜。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 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早在《吕氏春秋》已经记载了蜀地的姜驰名中原。东晋葛洪《神仙传》里说:“吴主闻蜀使来,有蜀姜作齑甚好,恨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羌所使者,并付直。’吴主指左右一人,以钱五十付之,象书一符,以着青竹杖中,使行人闭目骑竹,竹止,便买姜。此人承其言,骑竹须臾已至成都。”这个故事说的是孙权闻蜀汉使者出使东吴,决定用鱼鲙招待他,而烹饪鱼鲙需要使用蜀地的姜粉作为调料,却苦于节令不对,在江南市场上无法购得。吴国著名术士介象为孙权想出了一个办法,派遣一个人骑上竹杖,在法术的驱使下飞往成都买回蜀姜。虽是神话故事,却显露重要的线索:魏晋时期川人就以姜为调料,取其芳香和辛辣之味。四川出产的姜质量上乘,今天四川一些地区的生姜仍然享誉全国。

花椒

其次是花椒。中国最早出现花椒的记载是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首诗道出了花椒是古代祭祀神明的贡饭中的香料。花椒作为佐料,很早以前就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疏》记载:“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是四川食用花椒,江浙一带也是喜欢的。花椒略带辛辣而性质温和,不仅能祛除寒气,还可以保护我们的脾胃。

茱萸

茱萸也是四川人当时重要的香料。也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明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一直到明末清初以后,食茱萸才在以移民为主体的当时四川居民的烹饪调料里消失,后起的辛香调味料辣椒才接过食茱萸的班。值得一提的是,食茱萸的辛辣味和辣椒非常相似。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