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细数元宵节的惊天三劫:一灯谜引血案,一牛人消假,一民谣引风波

  • 作者: 2015舟哥万岁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从古至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围绕家庭活动的节日,只有元宵节才充满社交含义,元宵花灯更是社交的载体,人们真正在意的只有两个字:快乐。

据史书记载,元宵早在二千多年的汉朝就有了。然而,在沧桑历史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元宵节竟然遭受到了“三重劫难”。

第一大劫难:朱元璋制造的元宵惨案。

元宵的习俗是喜欢打灯谜的。有一年元宵,明太祖朱元璋心血来潮,他来了个“微服出游”,在南京城的街道时和百姓一起闹元宵,结果被街角的灯谜所吸引,他也挤进去猜。结果灯谜有一幅“谜画”,画的是个大脚妇人抱着个西瓜。朱元璋绞尽脑汁也没有猜出来,回去和马皇后说起这事,哪知马皇后听了大怒道:“这刁民在讽刺我,那谜底不就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吗?”

马皇后一怒,后果很严重。随后朱元璋为了替他的皇后出气,竟下令将那家人家所在的水西门一带的百姓斩尽杀绝,从水西门杀到升新桥,杀了数百家人家,制造了血淋淋的元宵惨案。

第二大劫难:忽必烈取缔元宵假期。

元朝时视元宵节为“禁节”。为什么呢?主要是元宵和“元消”同音,元朝统治者显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节日,因此,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后,虽然没有赤裸裸地取消掉这个节日(害怕官逼民反),却以 “国家初建、百废待兴”8字为理由,取消掉了元宵节的假期,想以此来逼迫百姓淡忘或是忘记元宵这个节日。

然而,元朝民众并不为所动,他们对元宵节的热度有增无减,一首《京都元夕》就将元代的元宵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第三大劫难:袁世凯改元宵出奇葩。

无独有偶, 到了民国时期,元宵节也同样遭受到了“夭折”风波。民国初期曾将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日子改为新历的1月15日,结果奇葩的事出现了,元宵节竟然提到了除夕前面过了。

而大军阀袁世凯篡位做“洪宪皇帝”后,他对元宵也是噤若寒蝉,原因是“元宵”与“袁消”同音,他认为这极为不吉利,于是索性将元宵改头换面——改成了“汤圆”。流利的了上千的元宵节突然变成了汤圆节,天下百姓自然难以接受,于是他们做出了“逆天”举,并不理会朝廷的命令,同时当时的民谣四起:“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于是出现这样奇葩的一幕,政府与民间“各过各的节日”,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