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谭嗣同写了副对联,前四字说谎,后四字让人佩服不已

  • 作者: 一年两次每次半年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1898年6月,浏阳人谭嗣同再次到了北京。

其实他也算大院子弟,1865年生在京城,从小便跟着做官的父亲住在这里。可以说,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是他所熟悉的。

然则,此次进京,一切都不同了。

之前,他是一个保守官僚的儿子,甚至是公子哥。这次,他却怀有其它目的。

按正统的说法,是来帮助光绪皇帝以及康有为变法;但还有很多资料表明,他其实更倾向于革命而非改良。在他的《仁学》里,便有很多大逆不道的言语。

(谭嗣同 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薙发之令,所至屠杀虏掠,莫不如是”——直指清军入关后的残虐,若传到爱新觉罗慈禧太后们的耳朵里,不得暴跳如雷?因而,此书后来由梁启超在日本选登在清议报上,在清朝的土地上,根本不可能出版。

不管如何,反正,他做官了。

他在北京,住浏阳会馆,地其居室挂了副对联——

家无儋石

气雄万夫

不过我觉得,这对联前四字,却是不合实际甚至说谎的。

儋石,代指米粟,也就是粮食,也可以引申为钱财。

尽管谭嗣同跟其父亲谭继洵思想截然不同,但无论怎样,谭继洵都是湖北巡抚,儿子上京,不可能连饭都吃上饱吧?

但后面四个字,却让人佩服不已。

(《走向共和》里的谭嗣同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庸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大英雄郭靖的形象,郭靖最出奇的是七个字,虽千万人,吾往矣。表达的是一往无前的气概。

谭嗣同呢,亦是如此。如果说他将八个字挂门口,前四字表达安贫乐道的态度——尽管他并不穷——后四字则显示自己胆识与气魄。

且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

在清末一些资料,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戊戌六君子其他几人,是没有想到会死、是不想死的。他们觉得只要一审,什么问题都会查明,自己压根没有参与谋杀太后。但慈禧没给他们自辩的机会,未审而杀。因此,知道会死之后,他们中有人哭哭啼啼。

(戊戌六君子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唯谭嗣同,却早有准备。一死对他而言,是求仁得仁。他不怕慈禧太后杀他,只怕她不杀他。所谓无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变法流血从自己开始的气概,有几人可比呢?能逃而不逃,主动送到鬼头刀下,对民众的冲击力,多强啊!

我猜测,若慈禧太后知道谭嗣同的想法,她的内心,是崩溃的吧。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