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三点趣史】忠臣误国!小时候砸缸的他竟然把北宋逼上了死路!

  • 作者: 后话_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6-19

谁能想到司马光这个大儒竟然把北宋逼上了绝路。老王我对司马光的印象莫过于司马光有砸缸救人之智,文彦博有灌水浮球之谋,这些人可谓是小孩子之中的魁首。但是细读史书发现司马光虽然人品没有瑕疵但是从政的确是有局限性,司马光是个忠臣对待赵宋江山也是忠心无二但是其“逢新必反”的守旧派做事风格,为北宋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司马光除了砸缸与编写《资治通鉴》之外他也十分关心疾苦,为此他对王安石的变法总是持否定态度。与王安石崇尚开源不同,司马光更习惯节流。在宋代皇帝赏赐大臣很是频繁,宋朝是文人士大夫最为幸福的时代。仁宗驾崩后英宗继位,赏赐大臣财物,司马光也获得不少赏赐。但是司马光照样给皇帝上书:‘反对国家不顾财政实际封赏大臣,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司马光便把自己的赏赐上交国库,充作“公使钱”。这样看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只是其作为一个守旧派大臣应该做的责任。

王安石变法其中的保甲与青苗就是司马光反对的典型例子。青苗法类似于如今的政府低息贷款,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可以向政府借贷待秋收后向政府归还本息。但是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因为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所以青苗法到了基层就被官僚们执行的变了样,不缺钱的大地主由于抗风险能力强,所以被强制借贷。而普通民众因为抗风险能力差官僚们或者根本不借或者高利盘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做法那是让农民吃苦受罪,妥妥的与民争利。当然司马光认为的民不仅仅的升斗小民更多的是大地主的利益,因为青苗法有利的国家税收损害的是世家豪强。

保甲法则类似于宋代预备役组织,和平之时就是民众开战时就是民兵,为何因为王安石变法之时宋朝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缺钱。宋代采取的募兵制度,士兵都是拿钱打仗,弓手作战之时必须每射一次箭都必须要有赏钱,妥妥的看钱打仗。于是王安石琢磨出一个保甲制度,把若干户居民组织成一甲把若干甲组成一保把若干保组织成一都保,这些组织可以有效地节约军费。宋代乡兵战斗力颇为强悍在与西夏党项人作战中颇为得力,于是乡兵保甲就走上了历史舞台,但在作战中乡兵往往承担后勤,搬运等辅助岗位。不仅如此各级官吏也对保甲乡兵多有苛责,导致不少人宁可自残也不参加保甲乡兵。不仅如此这些饱受盘剥的预备役时不时官逼民反,司马光就认为打仗这种事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打仗还是让正规军来做,农民种地打粮就好。

所以作为守旧派大臣的司马光自然对待新政很是忌惮,为此司马光十几年著书立传就是为了避其锋芒。待到新政后台宋神宗驾崩司马光就卷土重来秋后算账,如果说王安石改变了宋朝那么司马光就打算把宋朝再改回去。当时只要是新党人士流放的流放免职的免职。北宋政治局面就是以新旧来划分,一时间朝堂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化大王旗。别的不说司马光甚至把神宗时期与西夏作战获得的土地,再次割让给西夏,如此偏执的做法导致,神宗朝积累下来的社会财富被消耗在无尽党争中。大文学家苏轼甚至称司马光为司马牛,认为其十分执拗。

正是由于司马光过于保守的矫枉过正,导致北宋朝廷政治制度的崩坏,从而导致北宋的灭亡。所以说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忠臣也可能误国。

作者:老王总吃瓜

简介:九零后军迷,喜欢写作。信仰坚定心中有国,传播军事历史正能量。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