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和鱼较劲的古代吃货们

  • 作者: 我来段子深造的
  • 来源: 数月亮
  • 2020-03-29

宋代的绘画,往往具有极高的写实。在没有相机的年代里,这些画作,就成了我们了解那个朝代的珍贵图像资料。

比起市井写实类的作品,人们往往会觉得,花鸟类绘画没有什么可参考的史料,更多的,是去研究它的用笔、用色等绘画技巧。

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却正好可以告诉我们,那个朝代许多的生活细节。

比如,生活在水里的鱼类,让现在的我们知道,哪些鱼类在宋代,已经是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宋代陈可久的绢本设色画,《春溪水族图页》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的个情景:

春暖花开之时,清澈的池塘里,水草渐丰,小鱼儿成群,而池塘里的大鱼们,更是顺着水流,欢快地转动身体,片片鱼鳞在水波中闪闪发亮。

最大的一只鲢鱼悠闲地摆着大尾巴漫游,原本沉寂在池塘底部的鲶鱼回身在后,另一条鳜鱼则迎头向着水面游去。作家对这几类鱼的形态、身姿描绘得一丝不苟。

可见,早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对这些鱼非常熟悉,而且,还产生了鱼类混养的技术。

现在,我们可以把目光从画上移到,到宋朝的市场和人们生活中去转转。

鱼,是宋朝人重要的食物之一。

在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十分充足的时代,给这一带的居民带来了大自然的馈赠,种类繁多的鱼类,早已使有贫富相差的民众,都能够吃得起,比起其它的肉类品种,鱼的消费群体更多,随着捕捞技术和鱼类混养技术的的不断提高,宋朝人食用鱼的总量不断增加。

比如图里的鳜鱼,在诗里就没少见它的踪迹,比如:昔时三月在洛,始得午桥双鳜鱼。

比如: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西江石桂鱼。

这种淡水鱼类,深得吃货们的喜爱。

可要怎么吃呢?要知道,在古代,缺少冷冻保鲜的条件,除了现捕现吃,如果想久存远销,就需要将鲜鱼加工成各种成品。

为此,宋朝的鱼类商人为了尽释鱼香,引来回头客吃货,在技术上也是很拼的。

为了保存新鲜的鱼,他们常常将鱼进行加工处理。

或制作成鱼鲊(Zha,第二声),即南人以鱼为鲊,有十年不坏者,其法以籊及盐面杂渍,盛之以瓮,瓮口周为水池覆之,以碗封之以水,水耗则续,如是故不透风,鲊数年生白花,似损坏,凡亲戚赠遗,悉用酒鲊,咱以老鲊为至爱。——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超市里的鱼露。

或制作成鱼鲞(Xiang,第三声),即把鱼剖开晒干:土人取江鱼,皆剖之,不加盐,暴江岸上,数累千百,盛暑为蝇蚋所败不顾也。候其干,乃以物压作鱐(Su,第四声),谓之淡鱼,载往江西卖之,一斤近百钱。

小鱼干的生意,应该从来就没有差到哪里去。

宋人认为,烹制鱼的技艺非常重要,技艺高超,就算连最差的鱼也能变成上好佳肴。煮、煎、炙、糟、焖、羹已是家常菜的做法,在名士和高级吃货圈子里,更为流行的是斫鲙。

食材要新鲜,将鱼切成薄片,食用时蘸葱丝等调料,和我们现在吃的生鱼片差不多。

除了食材的讲究,更讲究的是刀法,操刀飞切出细缕,就如苏辙《周尉以诗至霅鲙次韵为谢》中写的:堆盘雪缕开花面

讲究的刀功,再加上鱼肉鲜嫩,名士和高级吃货们,当然视此为美味了,由此还特别衍生出了一门行当——鲙匠,专门以制鲙为看家本领。

如果这位鲙匠,正好是位色艺俱佳,气质不凡的厨娘,那就更显得出主人家底丰厚了。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