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doc]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 作者: 奶生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5-30

科学教育家2008:~8月第8期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157

舞嚣噩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孙素娟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5oo6)

【摘要】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用张联荣先生在《古汉语词义论>中对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

括和评述:第一,个别词语的考释.第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第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古汉语第三人称代

词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亮点.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1引言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

专书词汇和断代词汇的研究,给词汇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

局面.在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做出了持续的

努力,他们力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词语考释和词

汇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古汉语词汇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

行探讨,以期对各种词汇现象取得更深入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

成果问世.这对把握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古汉语研究的一个中心点——人称

代词人手,对人称代词中的一个小类——第三人称代词在上古

汉语中的演变和使用情况做一个考察.

2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

2.1国人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与现代汉语相比,

先秦的人称代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数量多,用法也很复

杂.正是因为这种繁复性以及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较大的差异

性,在对古汉语研究中,人称代词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人称代词来源不同,蕴藉于指

示代词之中,随着指示代词的转化,渐趋丰富,直至逐步定型.

其转化的过程是词类分工趋密的反映,属于语言发展过程中的

分化现象,虽没有特别明晰的历史界线,但渐变的形成过程自有

其独特的表现脉络.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

要的问题.郭锡良先生认为上古汉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

词;洪波先生把人们通常视为第三人称代词的词都看作”兼指

代词”;姚振武先生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

代词,只有”古指称词”.这三家都不认为上古汉语有真正的第

三人称代词.而下引五家则认为上古汉语有第三人称代词,他

们的看法如表1所示(0代表认为有这个代词):

表1五家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看法对比

厥其之彼匪夫伊渠他诸

王力OOO

黄盛璋00OO0O

周法高O0O0OOO

张斌胡裕树00O0

饧伯峻何乐士0O000OOO

由此可见,目前大家对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认识还存在

分歧,之所以大家有如此多的分歧,主要原因就在于,一直以来,

大家对第三人称代词的认定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统一的

判断依据和标准.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语言事实,依据和标准

也不同,可见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结论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2.2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所以会产生上面的分

歧,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较为客观,合适,能

够比较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语用频率统计作标准来解决

问题.

般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和现代汉语”他”(或她,它)词

义,功用完全相当的第三人称代词.当需要指示第三方时,常常

借用”之,其,厥,彼,夫”等指示代词去表示.在这几个词当中,

“厥”和”其”是古今关系,在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诗

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其”所代替.

在古汉语的代词系统中,西周汉语语料里就见不到”夫”,

“渠”做代词的例子.”他”虽然作代词,但却是”别的,其他的”

这样的意思,为旁指代词,不作第三人称代词用.除”厥”,

“其”,”之”,”彼”外,在西周汉语的语料中还可见到”诸”,

例如:

?今帷新语命尔,敬诸!(《逸周书?商誓》)

?予亦无敢违天命,敬诸!(同上)

所以西周汉语中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当是”厥(单)”,

“其”,”之(止)”以及”诸”中所含的”之”;而”彼”则是准第三

人称代词.

这五个第三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如表2所示:

表2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

西周西周《尚书》《逸周书》<诗经》<周易>总计

金文甲骨文(雅,颂)

厥26279725301422

其600241518294375

之3403335258414ol

彼OOOO12113

诸O0O5OO5

由表2看来,在西周汉语语料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

“厥”,”其”,”之”三个.这三者都有用作真正第三人称代词的

确证,而”彼”还没有.不但如此,可视为准第三人称代词的

“彼”也很少见,仅出现13次.这种”彼”仅见于《诗经》《雅颂》

和《周易》《卦艾辞》中,不见于其他西周语料中,显然是晚出的.

3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代

3.1”之”,”其”,”此”,”厥”,”彼”?维鹊有巢,维鸩居

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鹊巢》)?维此二

国,其政不获.(《诗经?大雅?皇矣》)?文王受命惟中身,厥

享国五十年.(《尚书?周书?无逸》)?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

罚,乃绝厥世.(《尚书?周书?吕刑》)?挞彼殷武,奋伐荆

楚.颐入其阻,裒荆之旅.(《诗经?大雅?殷武》)

3.2”它”,”佗”,”他”,”渠”,”伊”.秦汉以降,在不同时

间,地区出现了第三人称代词的新形式,除”渠”外,大多仍由指

示代词渐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其转化缘由,仍是其自身称代作

用趋强势所致.这些转化使第三人称代词范围呈全面扩张的

态势.

“它”本名词,《说文?它部》:”它,虫也.”指蛇.”它”被借

用为指示代词,表旁称,意思是”别的”,”另外的”.”它”在中古

后期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主要见于早期白话.

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

取代”佗”,在上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

?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

?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参考文献

[1]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发展,郭锡良,汉语

史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姚振武,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J],古

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

[3]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

收稿日期:2008—8一l9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浅论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浅论 湖北函授大学(2011)第24卷第10期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浅论

孙素娟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不仅系统庞大,数量多,而且用法复杂.因此,在古汉语语

法研究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上古汉语中有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它们的

用法如何等问题,各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作

个考察,希望通过这一工作,可以促进古汉语代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10—047

,引言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指示,疑问等几个大类,本文正是对

人称代词中的一个小类一第三人称代词在上古汉语中的使用 情况所作的考察.

与现代汉语相比,先秦的人称代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 仅数量多,用法也很复杂.正是因为这种繁复性以及与现代 汉语人称代词较大的差异性,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人称代词 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不过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由于 相对独立和系统化,大家对它们的研究较为全面,认识也较为

深刻,统一.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就显得稍微薄 弱了一些.

二,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

(一)国人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 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法学着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对此进行论述.但是

1.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 《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王力 先生的《汉语史稿》等等.

2.古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 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 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发展》等等. 3.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 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 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武先生,其作品 《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这一 观点.

(二)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判定标准

之所以会产生上面的三种分歧,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 判断标准.目前较为客观,合适,能够比较彻底解决问题的方 法是以语用频率统计作标准来解决问题.

在古汉语的代词系统中,同时具有第三人称代词功能和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10一OO96—0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指示代词功能的主要有"厥","彼","其","之"这几个词. 所以,我们选取了古代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典籍,对"厥", "彼","其","之"的指示代词用法和人称代词用法分别进行 了频率统计.通过这样的统计工作,可以大体掌握它们在古

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它们是否可以纳入 第三人称代词系统.

统计列表如下:

厥彼其之

文献名称人称指示人称

指示人称指示人称指示

尚书l291631336525320

诗经20241429037811149673 论语OO211683831812

孟子1O26114421o77oo89 左传5O417154633428869O3 吕氏春秋OO1610172176171214 通过这样的考察统计,得出其中"之","其","彼"在第 三人称的表达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代词"厥"主要在古代早期 使用,并与代词"其"有替代关系.

三,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及解释 (一)厥

"厥"作代词在《尚书》中及之前的金文中使用较为广泛, 主要用作定语,偶尔也用作主语.例如:

又作厥父宝尊葬.(《金文总集?又作展父爵)——作定 语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尚书?召语》)——作主语

(二)彼

人称代词"彼"的用法比较简单,在句子中主要是用作主 语,有时候用作宾语,偶尔有用作定语的例子."彼"大多用 来称代第三人称,以代人为主.

1."彼"作主语,可以解释为"f电/他们".例如: 作者简介:孙素娟(1978一),女,江苏泗洪人,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宿迁高等师范

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96

第24卷第1O期

2011年10月

湖北函授大学

JournalofHUBEICorrespondenceUniversity

Vo1.24.NO.10

Oct.20l1

彼见吾貌,必有惧心.(左传?哀公二年》

2."彼"用作宾语,可以翻译为"他们".例如: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滕文公下》) 3."彼"偶尔也可以用作定语,翻译为"他的","他们 的".例如: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庄子?天 道》)

4.在经常见到的古代典籍中,"彼"和"其"常常连用,在 句子中可以用作主语或定语.例如:

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左传?昭公三年》)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 (三)其

代词"其"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表示领属. 1.作定语是代词"其"最主要的句法功能,"其"作定语, 多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其+名】结构,作句子的主 语或宾语.

(1)【其+名】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阎般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左传?庄公十 八年》)

(2)【其+名】作动词的宾语,组成【动+其+名】结构. 例如:

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3)【其+名】作介词的宾语,组成【介+其+名】结构. 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或补语.例如:

公出,自其厩射而杀之.(《左传?宣公十年》)——作状 语.

矫以戈杀驹伯,苦成叔于其位.(《左传?成公十七 年》)——作补语.

(四)之

在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中,"之"是最活跃,使用频率 最高的一个.

1."之"作动词宾语是代词"之"最主要的用法,一般都是 组成【动+之】式,出现在句子的谓语部分.按照其所在句子 的形式和结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代词"之"在句子中作动词宾语.例如: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动+之】式后面不 带补语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 路》)——【动+之】式后面带补语

将命者出,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代 词"之"用于兼语句中

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国语?晋语三》)—— "之"作否定句的前置宾语

(2)"之"作介词宾语出现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作状 语:【介+之+动】.其前面的介词多为"为","与"等,表示 "替(f也/他们)","给(他们)".例如: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3)"之"可以作定语,用法同作领语的例如"其".例 如:

箕子为之奴.(《论语?微子》)

2.就其称代对象而言,"之"既可代人,也可代事物,或者 称代时,地,国家等.称代人的时候,不仅可以称代第三者,偶 尔还会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对方.而且既可代单数也可代复 数.其称代对象通常见于上下文.

代词"之"一般称代第三人称,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代词"之"所称代的人,事,物绝大多数都是确定的, 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例如:

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左传?桓公九 年》)

(2)有的时候,代词宾语"之"所称代的事物并不出现,但 可以借助上下文意或别的条件可以理解.例如: 微子去之.(《论语?微子》)

(3)代词"之"在称代第三人称的时候既可代单数,也可 代复数.例如:

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左传?庄公十二 年》)—一单数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 氏》)——复数

四,总结

由此看来,虽然"厥","彼","其","之"等代词没有一个 像"他"那样功能完备,能够独立,自如的承担第三人称代词 的全部功能,而且还同时保有指示代词的功能,但是,我们看 到,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综合体 现,同样可以自如完整地表达第三人称范畴,共同构成了一个 较为完备第三人称代词系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发展[A].汉语史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

[3]姚振武.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8(4).

[4]黎锦熙.新着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

[5]易盂醇.先秦语法(修订本)[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

三稿 浅析《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

浅析《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 2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 3 正文 ????????????????????????????? 4

一 引言 ????????????????????? ?????? 4 二《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实用 ????????? 4 三《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代指称 ????????? 10 四《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别与照应 ???????? 11

五 总结 ??????????????????????????? 13 注释 ????????????????????????????? 15 参考文献 ??????????????????????????? 16 致谢 ????????????????????????????? 17

摘 要

《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大都来自经传古籍,甚至有些还可以上溯至殷、周的卜辞和金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系统庞大且数量多,因此,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借助释义与分析两种,对《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其”字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语境、指示对象、单复数、如何言他、指代指称以及指别与照应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探讨它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世说新语》 其 语用学

Abstrast

“Shi Shuo Xin Yu” in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 it,he.Yi and so on, these pronouns are mostly from the books, and even som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Yin, Zhou inscriptions andbronzein,scriptions, compared,with modernChinese, ancient Chinese pronouns huge systems and the number, therefore,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of third person pronoun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wo, the"Shi Shuo Xin Yu" third person "in the wor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contextual, object, singular and plural, how to say he, refer to reference and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don't and anaphora etc.,discusses its pragmatic difference

Key Words: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pronoun Pragmatics

《世说新语》“其”的语言指示谈点

一 引言

《世说新语》由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组成,全书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一千五百余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1]。因为它真实地记录汉魏以来社会名流的言谈举止,生动的表现他们的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再现一个时代的名士风流,所以能启人心智,对士人人格的塑造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能起“教科书”的作用。(《世说新语详解》 朱碧莲详解)。[2]

代词是指代替名词的词,其作用在于写作时避免相同词语重复出现,可使得文章简短。[3]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大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隶属于汉语中古时期的语言,《世说新语》作为这一时期的“笔记体”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其中的人称代词方面为近代汉语的语用衍变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学者大都对于《世说新语》中第一人称、谦称代词、情感态度称谓系统,甚至是已称代词和旁称代词都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本文对《世说新语》中的“其”字在语言语用、指代指称、以及指别与照应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出“其”字在文中的语境、指示对象、单复数、如何言他等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更深入地探讨中古时期的人称代词研究。

二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实用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实用学,是研究在不同语境中的话语意义恰当表达和准

确地理解,寻找并且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一)《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意境

“语境”这一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据庄正容《<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中的记载,《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其”字共出现206次,为本次研究第三人称代词的语言意境提供了大量实例。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例,显示出“其”字是如何体现出语言意境的:

(1)“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说新语.

详解》德行第一 第十三篇)[4]

(2)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一年,未尝见其愠之色”(《世说新语详.

解》德行第一 第十六篇)[5]

(3)容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呼?”后遭乱渡江,每经危.

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世说新语详解》德行.

第一 第二十五篇)[6]

第一个例句中,“其”的字面意义:“如今既然已经容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危险就可以把他丢下吗?”于是便像当初那样仍然携带这个人。

“其”字的语境意义:华歆乘船逃难之时,遇到“其”即前文中“有一个人”依附于他,危难之中不弃他人,救人救彻的品格。“其”字在文中起到衔接上文且避免重复的语用意义。

第二个例句中,“其”的字面意义:王戎说:“我和嵇康已经相处了二十年,从未看见他的脸上有过什么喜悦或怨恨的脸色。”

“其”字的语境意义:a.王戎与嵇康相处二十年。b嵇康是一个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之人(刘注引《康别传》)[7]。

第三个例句中“其”的字面意义:顾荣说道:“哪有整天手中拿着烤肉而不

知道它的滋味的道理呢。”后来当顾荣遭遇永嘉之乱之时,南渡长江,每次遇到危急之时,常有一人帮助他,顾荣便问他这样做的缘故,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在宴会上接受烤肉的那个人。

“其”字的语境意义:“其”为顾荣在洛阳的时候,应友人的邀请赴宴,见到的“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顾荣便是“割炙以啖”之人。 在《世说新语》中“其”字在文段中都可解释为两层甚至多层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等其他更深层的意义。这些语境意义又可以划分为文化意境和情景意境,因此,在不同的文段中,“其”字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情景的意境。

(二)《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所附属的数词变化

《世说新语》中,“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占全书第三人称总数约40%,一般情况下表示单数,表达复数概念时,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而翻译出表现出的复数形式。

1.从语用上看,《世说新语》中的“其”表示复数形式在文中的体现:

《世说新语》中的“其”表示复数形式在文中有很多地方显像出来,大都表示泛指的事物。

(4)谢公云:“圣贤去人,其间亦迩。”子侄未之许。公叹曰:.

“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叹。”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

七十五篇)[8]

例句中的释义为:谢安说道:“圣人贤者与一般普通之人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但是他的子侄们都不赞同谢安的意见。谢安因此叹息道:“如果郗超听到我说的话,必定不会认为这是不着边际、不可凭信的空话的。”例句中“其”字指示前文中“圣贤去人”意为圣人贤者与一般普通人,是为所附属的复数形式。

(5)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

晓其旨。(《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 第四十一篇)[9] .

例句中的释义为:当初,桓玄与杨广共同劝说殷仲堪,他应当夺取殷觊的南蛮校尉之职与所辖地区,以便树立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殷觊也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文中加点字“其”意为指示第三人称复数“他们的”,即指代文中的

桓玄与杨广。

《世说新语》中的“其”表示复数形式在文中有很多地方显像出来,大都表示泛指的事物,因此多用复数形式。

2.从语用上看,《世说新语》中的“其”所附属的单数在文中的体现:

文中大都以特指形式的出现,当特指某一事物或是人物时,则采用单数形式表现所描述的显像。

(6)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

我豁平惜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而曹.

其存之。” (《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 第四十篇)[10]

例句中的释义为:殷仲堪这样做虽然是想做大家的表率,却也是源于他本性中的自然坦率。殷仲堪常常告诉子他的子弟说:“不要认为我担任了大州长官,就可以抛弃掉往日的心愿,我现在仍然没有改变。清贫是我们士人的本分,哪里能登上大雅之堂就丢掉当初的根本的呢?你们一定要牢记我的话”。引文中第一个加点的“其”字是指示第一人称单数殷仲堪。第二个“其”字是指示前文单数形式的“清贫”。

(7)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世.

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四十九篇)[11]

例句中的释义为:孙盛当初当庾亮下属的记室参军的时候,曾经跟随庾亮去郊外打猎,他便偷偷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庾亮事先并不知道。文中的第三人称“其”字指示前文中孙盛。

文中大都以特指形式的出现,当特指某一事物或是人物时,则采用单数形式表现所描述的显像。

《世说新语》中,“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情况下表示单数,表达复数概念时,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而翻译出表现出的复数形式。

(三)《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述他

人称代词“其”在句子中指代他称一般是话语双方之中的听者、第三者、泛指、指定说话对象,《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言他的具体情况的分析:

1.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指代说话对象

第三人称指代词在中古时期的许多名著中都有出现,多数情况表示前文所指的说话对象,给许多文论作者以简便之行代替繁复缛节之嫌。

(8)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必未.

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

二 第三篇)[12]

例句的释义为: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便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如果小的时候是聪明伶俐,但是长大后就不见得很好。”孔融回答说:“那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听了这句话便感到非常尴尬。文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只是前文中的孔融,是以“人”言他,即座中某个人指定说话对象为孔融。

(9)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世说新语详解》 言.

语第二 第二十四篇)[13]

例句的释义为:王武子王济和孙子荆孙楚各自夸说自己家乡的山水和人物的品行。文段中,第三人称“其”字意为后文说话的对象就是王武子和孙子荆。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其”在中古时期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既予以文人以简便之行,也给文章增添了独特之处

2.《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特指

文论作家大多用以单字代替大家都熟悉的字词,用以所著文章得以简单易读,“其”字大多特指前文中所出现的字眼,用以告诉读者此处可不比多写。

(10)士元曰:“仆生出边陲,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

[14] 则不识其音响也!”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九篇).

例句的释义为:庞统说道:“我出生于偏僻的边地,很少听到这样大道理,如果不是今天叩响了大钟,敲打着雷鼓,也就不会见到您的音容了!”文中加点第三人称“其”字处于话语中时,则指示双方对话中的一个听话人,即本句以“其”言司马徽。

(11)支公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

意惜之,乃铩其翮。(《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七十六篇)[15] .

例句的释义为:支公支道林喜欢鹤,住在剡县以东的岇山上。有人便送给他一对鹤,没过多久,鹤的翅膀长硬了便想要飞起来,但是支道林心里十分舍不得它们,便剪去了它们的翅茎。文中加点的“其”字意为前文所指出的支道林,后一个“其”字是特指被支道林所收养的鹤。

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特指在中古时期文论中经常性出现,大多出现于前文所指,这也给后人以研究“其”字特指功能提供了大量说明材料。

3.《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指代说话环境中第三者

说话环境中的第三者往往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谈论对象,也贯穿了文章的始末,给文章增添以无物谈有物的文学特色。

(1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十一篇)[16]

例句的释义为: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响亮的名声,在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偶尔听说了他们兄弟俩,便对他们的父亲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拜见我。”文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视为对话中环境中的第三者,即本句以“其”言钟毓、钟会。

(13)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

于有,恒训其不足。(”《世说新语详解》文学第四 第八篇) [17] .

例句的释义为:王弼说道:“圣人认真体察‘无’,但‘无’又不可以解释明白,所以当说到‘无’时一定会涉及到‘有’;就连老子和庄子也免不了要说到‘有’,并且常常解释‘无’所含意思的不足之处。”文段中第三人称“其”字意为王弼这一说话环境中的另一第三者对象。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指代说话环境中第三者多数用以另一说话对象以外的人物,这种代指更加突出所描述人物的特点。

4.《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泛指

泛指在许多文论中出现次数很多,当遇到语焉不详、人物众多中一员时,

大都用以泛指,指示所描述的人物或事例是众人普遍拥有的,没有其他独特之处。

(14)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

骏。”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六十三篇)[18]

例句的释义为:支道林曾近圈养有几匹马。有人便对他说和尚养马不太风雅。支道林说:“我看重的是他的神采焕发。”文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为说话双方话题中泛指的某一种,即本句以“其”言马。

(15)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世

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九十二篇)[19]

例句的释义为:谢安问到他的子侄们:“子侄后辈共同处世事有什么关系呢,长辈们就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这样优秀呢?”文段中“其”字泛指子侄后辈。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泛指一般指示泛指意义,不是过重描述所述事物的主要特色,而是从大众化方面简单描述,不用突出所述事物。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在句子中指代他称一般是话语双方之中的听者、第三者、泛指、指定说话对象,是在文段中意义比较活跃的词语。

三《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代指称

菲尔默将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体势用法和象征用法[20],他认为体势用法是指在使用指示词语时必须要配合一定的手势、眼神或点头等富有的动作特征才能够理解的一类用法。而象征用法则是指在使用指示词语时则仅仅需要知道言语时间的语境(即具体的时间空间等参数)就可以理解的用法。下面将介绍几例关于指示用法分析的句子。

(一)《世说新语》中“其”字所包含的隐性意义

隐性意义,一般不是被作者明确说明,而是隐藏在显性意义之下,是犹如冰山一角般被作者有意掩藏水平面之下,是作者想要表述的主要观点[21]。

(16)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羊曰:“当以其妖而孚。” (《世.

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一百零四篇)[22]

例句的释义为 :桓玄问到羊孚:“为什么大家都会看重的是吴声歌曲?”羊孚回答道:“这应当是大家都认为它们妩媚而浮艳的缘故吧。” 本例中羊孚回答桓玄的问话,应该配以点头思考等富有动作特征的词语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文义。

(17)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

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世说新.

语详解》言语第二 第九十二篇)[23]

例句的释义为:谢安问到他的子侄们:“子侄后辈共同处世事有什么关系呢,长辈们就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这样优秀呢?”大家都没有说话,谢玄便回答道:“就如芝兰玉树,这样珍贵的香草珍木,只是想让它们生长在自家门庭台阶边罢了。”本例中谢安问到他的子侄们时话语时,应该配有用眼神环视众子侄们的暗语语言动作。

《世说新语》中还有类似的句子,我们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在简单语言的对话中,其实蕴含了许多隐性的语言动作,尤其是在中古时期的文言文作品中,不乏找到语言中的应配有的手势、眼神或者点头等隐性特征的动作词语

(二)《世说新语》中“其”字所包含的的上下文含义

中古时期的文人墨客,写作文章时都离不开上下文所要联系的主旨,用以指示文章中相联系的上文或下文。

(18)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

虞。”王公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

还乌衣,何所稍严!” (《世说新语详解》雅量第六 第十三篇)[24]

例句的释义为:有往来于京都的人说道:“带兵镇守着武昌的庾亮,有准备顺长江之东下京城罢免丞相的意图。”有的人对王导说:“应当暗中加强严密防备,以备不测。”王导说道:“我与庾亮虽然都是朝廷大臣,本来就有的故交情谊。如果他想来,我便隐退到乌衣巷之中便是,有什么对他加强严密防备之说!”文中例句中的“其”意为指示前文中的庾公庾亮,只要知道说这句话时,是在有人谗

言于王导,说到庾公有东下之意,这句话便可以很好理解了。

(19)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

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耳时!” (《世说新语详解》 识鉴第.

七 第十七篇)[25]

例句的释义为:戴安道戴逵十多岁时,在佛教瓦官寺作画。王长史王濛看到他,便说:“这个孩子不但能够作画,最终还可以成名。遗憾的是我要老了,将会看不到他有盛名的时候了!”本文例句中的“其”意为指示前文中的戴逵,当王长史王濛看到他时,见到人中龙凤,有感而发,才遗憾“吾老”。想要更清楚理解他所说话的含义,只要知道“其”是指示十余岁时的戴逵,才更好解释出王濛虽然才三十九岁,但却称自己为年老的遗憾。

《世说新语》中以“笔记体”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文段严谨含蓄,用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更新了语言的旧时风格发展,也为后继大家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指代指称方面。

四 《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别与照应

在语言学上,指示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指别功能和照应功能两种。[26]

(一)《世说新语》中代词“其”字的指别

指别与文中具体语境没有关联的一种关系,是文中语境中具体表达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27]

(20)后秀义别本出,故进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世说新语.

详解》 文学第四 第十七篇)[28]

例句的释义为:在语境不清的情况下,本例句中“其”字包括向、郭写的《庄子》中的两篇,以及仅仅只是之后的“秀义别本”,但是联系上下文语境,可得知“其”字指示出文中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他可以精妙绝伦的分析《庄子》的注解,但唯《秋水》、《至乐》两篇没有完成就去世了。这引起了另一个“为人薄行”之人“窃以为己注”,“其”则为指别前文中出现的向秀和郭象的关于《庄子》的注解,而非其他作品。

(21)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世.

说新语详解》 雅量第六 第三十七篇)[29]

例句的释义为:苻坚像一个游魂似的,侵扰着边境,谢太傅谢安便对王献之说道:“你可以抓住我在朝廷做官身份的机会,把苻坚打败在边境之上。” 联系上下文语境,本例句中“其”字包括文中“其”字指别出前文中侵扰边境的苻坚,而且仅仅是指别一个独立个体的人。

(22)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

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庘泆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 (《世说新语详解》 言语第二 第二十四篇)[30]

例句的释义为:王武子王济和孙子荆孙楚各自夸说自己家乡的山水和人物的品行。王济说道:“我家乡的土地地势平坦而且辽阔,河水清且甜,人物廉洁而且坚贞。”孙楚说道:“我家乡的山势巍峨磅礴,河水荡漾,人物都是才能卓越而杰出。”联系全文语句,本例中的第一个“其”字分别指代王济和孙楚两人,他们是独立的,接下来的三个“其”字都是清楚指明是王武子王济的家乡,即太原晋阳。最后三个“其”字则是仅仅指代孙子荆孙楚的家乡太原中都。这几个“其”字都是指示明确的,不可更改。

《世说新语》中代词“其”字的指别大多是文中已经出现的特有地名或人名,是与其他事物有区别一类的词语。

(二)《世说新语》中代词“其”字的照应

照应多是文论作者描述后文时,与前文所描述事物相配合的一种写法[31],用以突出作者想要描述的主要观点。

(23)殷中军道韩太常曰:“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及其发言.

遣辞,往往有情致。” (《世说新语详解》 赏誉第八 第九十篇)[32]

例句的释义为:殷中军殷浩称赞韩太常韩伯时说道:“韩伯年轻点的时候,就十分的自负,但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到他说话之时,常常拥有意趣风致。”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和语境关系,本例句中的“其”字是为一个前指词,回指前文中的已经出现的“康伯”这个先行词。

(24)谢车骑初见王文度曰:“见文度,虽潇洒相遇,其复愔愔竟夕。”

(《世说新语详解》 赏誉第八 第一四九篇)[33]

例句的释义为:谢车骑谢安第一次见到王文度时,说道:“见到了文度,虽然是偶然间遇上的,但是他仍然整夜都是一种安闲和悦的样子。”根据上下文语句的语境关系,本例句中的“其”字是一个前指词,是回指前句中的“文度”这个先行词。

(25)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世说新语详解》

赏誉第八 第五十二篇)[34]

例句的释义为:王平子王澄在写给别人的信里称道他的儿子“风度气质蒸蒸日上,足以使人们的胸怀得以排遣。”“其”字的释义,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的关系,“其”代指王澄,照应前文中的“王平子”一词。

《世说新语》中代词“其”字的照应大多是联系上下文语境,指示前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或者是主要事件,这种写法得到了许多大家的采用。

《世说新语》中代词“其”字的指别与照应功能,给予中古后期的语言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用。“其”字联系上下文语境的关系,回指前文段中特指的人称,给文段增添了灵活性。

综上所述,庄正容所著文章记载,《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其”字共出现206次,而文段中“其”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占全书第三人称总数约40%[35],《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在语言实境方面有了更新一层的发展,在中古文言文中,“其”字不仅解释为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也附着它本身的语境涵义,一般情况下表示单数,表达复数概念时,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而翻译出表现出的复数形式。相对于“其”字本身而言,它也是具有单、复形式的一个独立代词,解释“其”字时,关键联系上下文语境的关系,看出前文中与之相配合的词语是否是单复便可。人称代词“其”在句子中指代他称一般是话语双方之中的听者、第三者、泛指、指定说话对象,“其”字作为指示代词,它也具有指别和照应的指示功能,为以后的名家作品在语

言创作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 释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

[2]刘孝标注,刘义庆撰,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详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4

[3]黄盛璋.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6).

[4][5][6]~[19]. 刘孝标注,刘义庆撰,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详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9.11.17.82.27.27.66.34.39.41.75.98.91.224.253

[7]刘注引.康别传.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10

[20]菲尔默.语用关系学.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1

[21] 张斌,胡裕树.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语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2][23][24][25][28][29][30][32][33][34] 刘孝标注,刘义庆撰,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详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7.238.50.302.324.287

[26]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7]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5] 庄正荣.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刘孝标注,刘义庆撰,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详解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

[2].刘孝标注,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说新语笺

疏.中华书局出版.2013.2

[3].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7

[4].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7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1(4).

[8].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9].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1].张斌,胡裕树.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语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12].黄盛璋. 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 中国语文,1963(6).

[13].杨树达. 高等国文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4].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15].曹翠云.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J].民族语文,1988,(5).

[16].黎锦熙 . 新著国语文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

致 谢

大学四年,我们从懵懵懂懂到学会了为人处世,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努力的四年,我不仅学会了自己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还学会了让自己感兴趣的与温度习惯,从大二开始,自己就认真的阅读《世说新语》书目,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毕业

论文之时选择它作为我的论文研究内容。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坤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让我在大三学年度第一次接触学年论文,到慢慢了解论文该有的内容和格式,让我在2014年将要毕业之时的毕业论文不再会“朦胧”。

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她们在我写作之时给予我很多自己没有的想到的素材,以及还在论文撰写和格式方面的帮助。

最后,由于我的学术水品有限,所写论文中如有不足之处,还恳请老师和学友的指导。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话题:教育学习 解决问题的方法 代词

[摘要]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用张联荣先生在《古汉语词义论》中对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括和评述:第一,个别词语的考释。第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第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亮点。[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1 引言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专书词汇和断代词汇的研究,给词汇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在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做出了持续的努力,他们力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词语考释和词汇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古汉语词汇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各种词汇现象取得更深入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这对把握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古汉语研究的一个中心点——人称代词入手,对人称代词中的一个小类——第三人称代词在上古汉语

中的演变和使用情况做一个考察。2 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2.1 国人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先秦的人称代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数量多,用法也很复杂。正是因为这种繁复性以及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较大的差异性,在对古汉语研究中,人称代词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人称代词来源不同,蕴藉于指示代词之中,随着指示代词的转化,渐趋丰富,直至逐步定型。其转化的过程是词类分工趋密的反映,属于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分化现象,虽没有特别明晰的历史界线,但渐变的形成过程自有其独特的表现脉络。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郭锡良先生认为上古汉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洪波先生把人们通常视为第三人称代词的词都看作“兼指代词”;姚振武先生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古指称词”。这三家都不认为上古汉语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下引五家则认为上古汉语有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看法如表1所示(0代表认为有这个代词):由此可见,目前大家对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之所以大家有如此多的分歧,主要原因就在于,一直以来,大家对第三人称代词的认定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统一的判断依据和标准。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语言事实,依据和标准也不同,可见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论当

然也会有所不同。2.2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所以会产生上面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较为客观、合适、能够比较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语用频率统计作标准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和现代汉语“他”(或她、它)词义、功用完全相当的第三人称代词。当需要指示第三方时,常常借用“之、其、厥、彼、夫”等指示代词去表示。在这几个词当中,“厥”和“其”是古今关系,在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诗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其”所代替。在古汉语的代词系统中,西周汉语语料里就见不到“夫”、“渠”做代词的例子。“他”虽然作代词,但却是“别的、其他的”这样的意思,为旁指代词,不作第三人称代词用。除“厥”、“其”、“之”、“彼”外,在西周汉语的语料中还可见到“诸”,例如:?今帷新语命尔,敬诸!(《逸周书?商誓》)?予亦无敢违天命,敬诸!(同上)所以西周汉语中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当是“厥(单)”、“其”、“之(止)”以及“诸”中所含的“之”;而“彼”则是准第三人称代词。这五个第三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如表2所示:由表2看来,在西周汉语语料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厥”、“其”、“之”三个。这三者都有用作真正第三人称代词的确证,而“彼”还没有。不但如此,可视为准第三人称代词的“彼”也很少见,仅出现13次。这种“彼”仅见于《诗经》《雅颂》和《周易》《卦艾辞》中,不见于其他西周语料中,显然是晚出的。3 中国古汉

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代3.1 “之”、“其”、“此”、“厥”、“彼”?维鹊有巢,维鸩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鹊巢》)?维此二国,其政不获。(《诗经?大雅?皇矣》)?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尚书?周书?无逸》)?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尚书?周书?吕刑》)?挞彼殷武,奋伐荆楚。颐入其阻,裒荆之旅。(《诗经?大雅?殷武》)3.2 “它”、“佗”、“他”、“渠”、“伊”。秦汉以降,在不同时间、地区出现了第三人称代词的新形式,除“渠”外,大多仍由指示代词渐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其转化缘由,仍是其自身称代作用趋强势所致。这些转化使第三人称代词范围呈全面扩张的态势。“它”本名词,《说文?它部》:“它,虫也。”指蛇。“它”被借用为指示代词,表旁称,意思是“别的”、“另外的”。“它”在中古后期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主要见于早期白话。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后指的释义分析

第三人称代词后指的释义分析

后指与常规回指相比,在回指方向上呈现出逆向性,因此后指有称为“预指”。后指式中回指语和先行语对应关系可通过篇章中的语言标记加以确认,后指释义主要突显修辞和语用功能。

1. 修辞突显类后指(整个篇章)

为了保障言语信息被最大化理解,说写者在会话和篇章中首次引进指称对象时通常使用低可及性的进行指称,而后使用代词对其进行回指,这与零代词所在小句的背景描述功能密切相关。[1]我们将从后指代词所处的篇章位置、后指代词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线性距离以及后指代词篇章功能三个角度研究后指式的释义问题。例如:

[1]清晨,她走来了。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开篇

[2]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她身高一米七五,在女人们中间算做鹤立鸡群了;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学时绰号“武大郎”。他和她的耳垂儿一般齐,看上去却好像差两斗!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开篇

以上两例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语(“他”或“她”)就篇章位置而言都处在篇头位置,三处语料的共同特点是开篇都是用代词形式代替名词进行指称,之后反复使用该代词继续会话和叙述,直至后文甚至篇章末尾才明确交代指称的具体对象,属于典型的后指。就说写者而言,使用代词进行后指比直接描写更能够引起听读者的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