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 作者: 凹凸man1514
- 来源: 数月亮
- 2021-11-07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似乎从人类诞生以来,科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人性中的高尚和凶残就处在不断的斗争之中。即使在科学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这种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就像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望到宇宙边缘,最先进的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看到实际分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却依旧无法洞悉;也如一个人可以坐拥全世界的财富,可以一呼百应,却依旧遭逢生老病死,经历悲欢离合;实验室可以合成自然界中的物质,甚至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却依旧在最简单的生命面前都望洋兴叹;放眼望去,慷慨、怜悯、奉献、牺牲等等美德遍地开花,但是在某些角落,又不乏凶杀、欺诈、怀疑、残害等等人性的黑暗面。这些斗争经常在此消彼长,甚为没有规律,也正像“π”这个无理数一样,没有公式可以表达,又无穷延伸。
或许这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命名为Pi的隐藏含义之一吧。幼年时的Pi也真可以算得上是各种矛盾的一个集合体了:父亲因为西医而非宗教,摆脱了小儿麻痹症的痛苦,因此而偏向科学,母亲是印度那个年代社会里难得大学生,却虔信宗教。印度种姓制度复杂,观念保守,他的父母却抛弃家庭背景自由恋爱,又因着父亲的经商才能至少挤入了富裕中产阶级的行列。更要命的是幼年Pi居然可以同时拥有印度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信仰,这一点连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有些不以为然了,父亲说“什么宗教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而哥哥更是拿他打算接受洗礼开起了教宗庇护的玩笑。像很多孩子一样,幼年Pi天真无邪,在一次试图喂食家里经营动物园里所饲养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时,被理性的父亲严肃地上了一课,也从此对老虎避而远之。
随着剧情的发展,Pi一家因为动物园生意不景气,父亲决定举家迁往加拿大,而动物则必须带到别国才能卖个好价钱,在载着他们一家的轮船驶入太平洋之后,突逢风暴,只有Pi一人落到救生艇上才得逃脱,家人则不幸随船沉入大海。之后分别有斑马、土狼、猩猩和老虎以各种方式登上了救生艇,而随后的时间里,土狼分别咬死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咬死了土狼,Pi无力制服船上仅存的老虎,他与老虎的一段奇幻漂流也就此展开。
迅速跳至片尾,当获救后的Pi在医院里向前来调查的日本轮船公司代表描述时,分别说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前一个如影片里所描述的那样,离奇到让人不敢相信。应代表要求,Pi又描述了后一个则颇为血腥的版本:Pi与母亲、轮船厨师和中国海员四人登艇逃生,厨师杀死了海员和Pi的母亲,而Pi又杀死了厨师,自己经历千辛万苦最终生还。惊异的日方代表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前者写入调查报告。前去他家听故事的作家也颇为不解,但最后同样选择了愿意相信前者,Pi此时对作家说“那么你选择了上帝”。于是,直到真正的点睛之笔出现,才让所有观众都恍然大悟。倘若没有最后神来之笔的片段,相信前面的描写再隽永、再温情、再壮美、再文艺范,那么也只是空洞而荒诞的记叙而已。于是带着最后的一些启示,再回到前面,很多有趣的细节就浮现出来了:
第一个有细节发生在Pi的幼年时期,哥哥打赌他不敢进教堂去喝圣水,而Pi真的就跑进了教堂,随后见到神父后,神父说的第一句话被很多细心的人发现,原来伏笔早在这里就已经埋下“You must be thirsty”。在我看来这是一语三关的一句话,字面意义已经很明显了,神父也非常友善地拿来水杯让Pi喝,同时这一举动也吸引了Pi接触天主教信仰;第二层意义似乎和福音有关,即真正的信仰才能满足人们的渴求,耶稣也曾说过赐给人们喝了永不再渴的水;第三层其实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层,如此直白却又如此隐蔽,原来老虎“理查德帕克”之前的名字就叫“Thirsty”,正好点明后来的老虎其实就是Pi自己。
第二个细节是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其实在电影里也早就有潜台词:放下救生艇时,厨师是已经坐在里面的,而海员在跳船前曾经大喊“斑马!斑马!”,猩猩登船后Pi曾经问过关于她孩子的话,直到看完最后Pi在病床上的描述,才能够恍然大悟。
第三个细节是圣经的痕迹。比如与圣经出谷纪类似的片段。当以色列人在梅瑟的带领下逃离埃及进入旷野之后,以民因久尝不到肉食频发怨言,称宁愿在埃及受奴役也不愿再出逃,之后天主应允了百姓的请求,以大风将漫天的鹌鹑刮到了以色列人营地,供百姓享用。电影里同样有在最窘迫时,大批飞鱼降落到载有Pi和老虎的救生艇中的片段。此外,幼年Pi提到要接受洗礼后就没有进一步的下文描写,而此次海难却可以视同洗礼了,因为以色列人出逃时跨越红海的奇迹,在后来圣保禄所写的格林多人书中也明确地认为是洗礼的象征。此外风暴中,老虎被吓得畏缩不动,而Pi却毫无惧意,反而指示老虎去看风暴中美丽的光束,这就恰如马尔谷福音中,耶稣平息风浪的描写。导演在这里也高明地加上了Pi在风雨中对上天的抱怨,使得这段电影看起来多了一分人性,少了一些绝对的虔诚,殊不知圣经中约伯、梅瑟、厄里亚甚至耶稣本人也在遭受苦难时因为身上人性的软弱说过害怕或抱怨的话,恰恰又回到了最初Pi对神父关于天主为什么派儿子变成人来受苦的问题上了。
第四个细节是食人岛。看似美丽而富足的岛屿却潜藏了无尽的危险。在这里,Pi差点以为找到了自己永久的栖身之所,甚至还将女友给自己的绳子栓在了树上。半夜惊醒时,Pi摘下的那个像桔子又像莲花的东西,恰恰和前面女友的舞蹈结束动作——树林里的莲花相对应。岛屿远看像个躺卧着的人,似乎和某位神祗有关,大概隐喻某些事物看起来是美好的,而实际上又是虚幻甚至让人沉沦的?老虎一上岛就将遍地都是的土拨鼠饱餐一顿,而土拨鼠却丝毫不知道害怕,是不是同样也在和前面的中国海员随喜虽然信佛吃素,可是到了船上吃肉汁拌饭,就认为肉汁只是一种taste相对应?
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一个关于信仰与人性的讨论似乎初具雏形了。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很多过去坚持的东西都变得无关紧要,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平时是素食主义者的Pi为了生存,也需要从海里捞鱼,甚至为了一条大鱼和老虎争个你死我活。再结合第二段关于漂流的叙述来看则更为耸人听闻,Pi为了活命吃过一同逃生人的肉也不无可能,于彼时彼刻,人性——更确切地说是兽性,已然占据上风,而老虎恰恰是潜藏在人性中那些暴戾的代表。正是这些阴暗面的存在,让人类互相之间仇恨、猜疑甚至是残杀,救生艇上的事情则是世间所发生一切的缩影而已。
如果现实中Pi真的靠吃人肉生存下去,我个人就会将食人岛那段遭遇与他最初迫于生存被迫吃人肉转而到过了一段时间在艇上离不开吃人肉,并自我开脱、自我麻醉联系到一起。长期海上封闭的漂泊,加上粮尽水绝,就很有可能让人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此时兽性更是绝对凌驾于人性之上,直到某一天Pi因为神的指引,离开了同类相食的兽性一面,获得了真正的救赎。
纵观全篇,相信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前一个故事,看来荒诞,却更容易相信,这也是宗教信仰为什么存在的根本原因。你可以去质询天主为什么派他的儿子来拯救毫不相干的人类,你可以凭借一切理性一切科学知识将宗教的世界观打得体无完肤,可是你还是愿意相信一个更美好却更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所有的质问,可以放在一边,只需要记住,“神爱了我们”。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质疑不断,却依旧没有撼动它们在人心中的地位,反对宗教的有千言万语,耶稣却只用了六个字就平息了信者心中的一切不安:“不要怕,只管信”。可以说,信仰是在人性中牢牢生根的,人性中的善良会给信仰不停地灌注着养分,而信仰则在不停地引导着人类朝着摆脱野蛮状态的方向前进,就像奇幻漂流版本中Pi之于救生艇上的老虎。然而兽性始终是人性中恶的一部分,它也确确实实帮助Pi活了下来,以至于Pi在和老虎分别后大哭起来,此时,Pi父亲的话再现,这番话依旧正确,人性中的善与恶本无法调和,善却可以主导人的行为,如同逐渐驯化过程中,审视老虎的眼睛,却不只是仅有自己的影子,在朝着真正信仰所描绘的善良和理性接近时,野蛮和蒙昧也可以逐步地被脱去,换来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过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电影的英文直译相比现在的中文译名,虽然朴实却更能传达电影的含义。Pi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浓缩,总有一个信仰、一个善念在引导着我们前进,而终点,更是需要我们穷自己一生来寻找。
找寻的路途中,哪怕遇上风暴困难,以虔敬和善良坚持到底,待得平静处,水天一色,佳境可及。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几乎用了整整12个小时,才能在继续深化理解这部电影的基础上,平静下来。
李安毫不掩饰对原著的热爱:“我深爱这个故事,我也曾经觉得它没法拍成电影,因为书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而在原作者扬·马特尔则认为,自己写下的,是一个关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与希望的故事,关于人如何在近乎绝境下生存的故事,更关于人的内心如何寻找勇气,让自己坚强活下去的故事。
我真心感谢这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当然,我最高的精神导师是上帝。
起初,我在看到派相信三种信仰时,多少会产生一些不解,甚至不快。但是当我看完电影,回想起影片开始,派的哥哥让他去饮用圣水时,神父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You must be thirsty”。由此,我终于能理解。“饥渴”指的并不是口中的饥渴,而是精神信仰上的空虚与危机感;是对信仰的不信任和不确定。
此时,派对上帝的存在,提出很多疑问,神父回答他,上帝之子代人类承受苦难,派又问既然上帝那么公平正直,为什么让一个无辜的人去承受他人苦难,但是为什么派不信而有人会相信而且深信不疑,对于这一点,成年派自己说过,我把故事讲给你听,相不相信上帝你自己选择。
关于这两个疑问,其实又回到了信仰为何存在,信仰是什么的最初问题。原因很简单,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不会知晓信仰、信仰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不经过考验不知道信仰的力量。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你必须依靠!”这是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也是对信仰的一种解释,当派不愿意相信而必须去相信时,信仰就存在了。
因此,身为基督徒的我,对本片的理解或许会有更深的一层理解和更为感动的情怀。
少年派奇幻漂流影评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