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太空漫游影评

  • 作者: 骑天大女巫
  • 来源: 数月亮
  • 2021-11-06

  太空漫游影评

  标题中这句傲慢的话,相传是阿瑟·克拉克为影片《2001太空漫游》辩护而说的。这部影片永远和两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这两个人都被实至名归、毫无逊色地尊为各自领域的大师。同名的电影和小说,分别被视为这两个人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与通常先有小说再改编成电影的模式不同,这两部同名作品是同时构思和进行的,据克拉克回忆,到了最后阶段,“小说和剧本是同时在写作,两者相互激荡而行”。多年以后,克拉年对于当年与库布里克这一段愉快而令人兴奋的合作,总是津津乐道,丝毫没有“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情绪。

  前些年,库布里克已经先归道山,最近克拉克也去和他会合了,估计他们在天之灵还会欢然相见,一起回顾当年那一段“相互激荡而行”的峥嵘岁月吧?

  要比较这两个人谁更伟大,本来是相当困难的,电影导演和小说作家也不是同类,但是如果我们以“思想价值”这个标准来看,则库布里克应该更胜一筹。

  在我为自己收藏的影碟所做的数据库中,记录着我观看每一部影片的日期,可以查出我是在2003年夏天第一次看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对于科幻影片而言,那时我还是十足的菜鸟——看过的科幻影片还不到10部。当然,那时我没有看懂《2001太空漫游》。在我当日的观影简记中仅有这样一行:“太邪门,上来竟4分钟黑屏!”——说实话,我当时确实曾怀疑我的DVD播放机是不是坏了。那时我也还没有读到过本文标题中那句克拉克的话,否则也许会更释然些。

  这次克拉克去世,我就将这张影碟找出来又看了一遍。这回我当然也不敢就自命看懂了,不过毕竟现在我已经看过数百部幻想影片,有了一定的观影经验,情形比5年前要好多了。

  按照我现在所接受的观念,一部影片只是一个所谓的“文本”,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的主题或意义——哪怕这个主题或意义是由导演或编剧所宣示的,观众也不必认同。观影不是做数学习题,导演不是出题的老师,观众也不是解题的学生,非得解出一个“正确答案”来不可。所以观众“看懂”了一部影片,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影片得到了共同的理解或解读,而只是意味着他或她得到了自己对影片主题或意义的理解或解读。换句话说,这种理解或解读可以言人人殊。

  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影片分为4章,情节如下:

  第一章“人类的黎明”:数百万年前,地球上还没有现代人类,猿人茹毛饮血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地上突然出现了一块黑石——光滑平整的巨型石碑,接近这块黑石的猿人们获得了天启,知道可以用兽骨作为武器,来战胜相邻部落,就此开启了人类进化之途。

  第二章“月球之旅”:人类已经发展到具有航天技术了,在月球的一个环形山下挖掘出了一件神秘物体。这个物体被确认为是外星智慧生物制作的,因而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外星智慧生物存在的确切证据。此事被定为极度机密,政府极力向公众隐瞒此事。这个神秘物体就是第一章中出现过的那块黑石。

  第三章“木星任务:18个月之后”:人类派出了宇宙飞船“发现者号”前往木星。飞船上有两名宇航员,还有三位处于冬眠状态下的科学家,负责操纵飞船的则是一台名为“HAL9000”的电脑——它已经具有人工智能,所以实际上是飞船中的第六位成员。此行的任务极度机密,连那两名宇航员也不知道。航行途中“HAL9000”无故反叛,它谋杀了一名宇航员和三位处于冬眠状态下的科学家,幸存的宇航员戴维逃脱毒手,强行关闭了“HAL9000”。这时他才发现了此行的真正任务:因为月球上的黑石一直在向木星发射无线电波,所以要派“发现者号”前去探查。但现在戴维只剩孤身一人,“HAL9000”也不再可用,前路凶多吉少。

  第四章“木星·超越无限”:“发现者号”继续向木星前进,在木星附近它竟与那块黑石擦肩而过,接着飞船失去控制进入了时空隧道。最终已经明显变老的宇航员戴维,在一个奇怪的宫廷般的建筑中,见到了更老的自己;更老的戴维又见到了临终的自己;临终的戴维在卧室中又见到了那块黑石。当临终的戴维将手指向黑石之际,忽然不知所终,而一个婴儿诞生了。影片到此嘎然而止。这个怪异的结尾是开放的,同时又是歧义丛生的。

  这样一部影片,为什么能够成为不朽经典呢?克拉克为什么要说“你若看一遍就明白,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那句话呢?在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其实有不少很不简单的东西,还有库布里克大大的野心。

  克拉克回忆说:当时库布里克想搞一部电影来探讨“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他认为这个打算难以被好莱坞接受。然而好莱坞事实上还是接受了库布里克的想法,库布里克自己事后戏称“米高梅公司稀里糊涂投资了一部宗教片”——这句玩笑话揭示了库布里克在本片中强烈的宗教情怀。

  库布里克的宗教情怀,主要通过影片中那块神秘的黑石来表现。黑石是一个关于天启或上帝隐喻。黑石第一次出现时,扮演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第一推动”的角色,即天启的智慧。第二次出现时,影片又用音乐和特殊的画面,让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对黑石“朝圣”了一番。而且,黑石显然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它既出现在地球上,又出现在月球上,还出现在木星附近,甚至出现在戴维临终的卧室里。事实上,黑石几乎就是上帝。

  影片的表现手法则极为超前、大胆、甚至凶悍。

  这部1968年上映的影片,其中所有关于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的画面,都极其精致,又极其恢宏壮丽,放到今天来看依旧毫不过时。而第一章结尾处,让猿人向天抛起的兽骨直接幻化为太空飞船,一秒钟就跨越数百万年人类文明进化史,一向为人称道为大师手笔。这些都还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如果说影片开头4分钟的黑屏只是有点邪门的话,那么第四章中有整整10分钟就真的是凶悍了。这10分钟没有任何对白和音乐旋律,只有噪声,画面则始终是斑斓色块的延伸、旋转、拼贴。其实这极度迷乱疯狂的10分钟,只是表达了一个意思:“发现者号”进入了时空隧道。

  想想看,仅仅上述这14分钟,就足以引发多少恶评!确实,与影片《银翼杀手》类似,本片也经历了从上映时的各种恶评到最终成为无上经典的过程。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似乎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感受,这部影片“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它“虽然不能迎合我们,却可以激励我们”。最终,观众们不得不接受库布里克的创意,而且还对之顶礼膜拜,而库布里克则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太空漫游影评

  年的《2001太空漫游》被无数科幻影迷奉为“最经典的科幻电影”,“太空科幻电影的始祖”。也被许多观众抱怨为“最看不懂的电影”,“最无聊的科幻片”。在我看来,虽然这部影片的缺点也很是恼人,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说它经典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电影,与其说它是一个科幻故事不如说它是一部太空歌剧或宇宙史诗。故事是讲给人听的,而歌剧才是献给神的。只有那种冷漠、神秘、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旋律才能和宇宙的琴弦共鸣,才能描绘出宇宙真正的面貌。这种能使人类和宇宙共鸣的旋律是人类科学与科幻动力的根本来源,而在当今的科幻影视中却被运用得越来越少。它们往往只是匆忙地叙述一个个世俗的故事,而不会停下来安静地欣赏一下宇宙的神奇、反思一下人类的意义。就冲这一点我也要给这部影片打高分。

  在这种静穆而神圣的宇宙主旋律背后,影片是充满深邃的寓意的。它对宇宙与生命的本质、人类与其它智慧物种的存在、人类与工具的关系、智慧的产生及其存在形式等诸多根本性的问题发起了反思,很有启发性。而诸多的寓意只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才能详细解读并细细品味,否则《2001太空漫游》和一个高档的电脑屏保没有太大差别。

  或许你会认为这部影片中的科幻构思和视觉特效缺乏新意,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那么首先要恭喜你,你找到一部科幻电影的始祖了。实际上它正是后来诸多科幻桥段的原型,为之后几十年的科幻影视确立了一个经典范式。比如《异形》中休眠旅行的概念,《终结者》中人工智能“天网”的叛变,《EVA》中黑石的灵感来源以及同样的宇宙旋律,《接触》中人类与外星智慧的对话形式等等,还有数不清的科幻影视及游戏中对其太空舱、空间站、宇宙飞船等设计的模仿——所有科幻构思都是科学而前卫的,富有前瞻性。影片中出现的宇宙、星球、飞船的画面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逼真,华丽的视觉效果在天籁之音的配合下令人感到美轮美奂。而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时代能展现出各种神奇而逼真的零重力及离心力效果更是令人惊讶。要知道,这一切都发生在1964——1968年甚至更早得多。而人类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

  对于生活在1968年的人们来说,《2001太空漫游》奉献上的视觉和音乐盛宴是一个奇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它是科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太空漫游影评

  现如今某些智识份子时常引用西哲维特根斯坦的话:对于不可言说的,就要保持沉默。我私下把此话弱弱的理解为:天机不可泄露。。

  《2001太空漫游》,大师级大师的大手笔。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似乎要说点什么,但我感觉迷离恍惚、似懂非懂。当年雄心万丈的的曹操感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现在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为何我的“忧”还是不可断绝?

  “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瞧,我又搬出两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的话,作为我对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观感,并且弱弱的认为老先生并未说错什么。

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