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草书秋兴八首》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
- 作者: 毋需多言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6-19
庄卫华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怀素唐代大书法家、工书犹善狂草,与“草圣”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狂素”或“颠张醉素”。
怀素以《秋兴八首》为内容,以草体形式将作者当时的心情表诸毫端,表现出了这位醉僧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秋兴八首》中怀素用笔中锋为主,少兼侧锋。笔画圆转遒逸,或蛇盘如绕,或蛇惊入草,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是也,表现出力透纸背之感。
整体上看八个部分,气势连绵,云卷云舒,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跌宕,有疾有缓,有浓有淡。观此作品,就像听一曲有声的充满了节奏感的音律。令人心潮起伏,不绝于耳。点画分散处,则表现的藕断丝连,或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于数行之间,点画呼应,气势血脉贯通,于狂放之中见森严,纵逸豪爽而不失法度。
怀素《秋兴八首》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学识修养,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创作激情。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今作诗一首加以概述:“少时学书绿天庵,笔磨漆盘有洞天,退笔如山成坟塚,终有颠狂齐并肩。”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他还在寺院附近开荒,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他练字而用坏的笔头很多,用土埋起来,人称“笔塚”。为了寻求发展,他不辞劳苦,千里未求教“北漂”洛阳、长安。这为其狂草书法艺术风格之形成,特别在用笔上打下了丰实的基础。
在书法上他学张芝、张旭的草书,也学颜真卿的楷书。 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性情疏散,锐意草书,身为和尚却无心修禅,好饮酒,与李白等人号称“饮中八仙”。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
王公名流也愿结交这个狂僧。唐任华有诗写道:“狂僧前日 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青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前人评其草书,继承了张旭,且有新的进展。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颇多,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是对怀素个人性格在狂草作品艺术风格上的准确表述。这与当时社会现实,和其所处的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怀素能够把杜甫《秋兴八首》这首七言律诗,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除了其深厚的书法基础与文化底蕴外,还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有关。《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怀素也在长安有居住,并且与那里的达官权贵有交往,李白,杜甫均在其列。
人情有冷有暧,加之自己的僧人身份,身处异地的他同样会对杜甫《秋兴八首》的内容,有所触动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笔走龙蛇、一挥而就,这种情感交融通过笔墨形之于毫端。使得这《秋兴八首》,锦上添花,富有了诗情画意。
总之,怀素之《秋兴八首》,除了草书的笔画简单,更突出了个“狂”字,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如行云如流水,有“章”而不循,出“章”成“狂”, 但狂而能驾。章法上主要体现出气势恢宏、有音乐般节奏、富有诗情画意和相对独立的和谐。他对于“草圣”张旭狂草的继承与发展,使草书由古典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