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白居易的粉丝们到底有多疯狂?白居易写诗,为何却害了两位才女?

  • 作者: 加法减法加减法
  • 来源: 数月亮
  • 2019-06-19

唐代是一个制造偶像的朝代,偶像的数量多得跟菜市场的小白菜似的,数不胜数。有点类似于当年乐坛的四大天王、四小天王什么的,一拨接一拨,一个比一个有才。在众多的大明星中,数大诗人李白的“粉丝”最多。

其中有一个叫魏万的“粉丝”,他为了一睹诗仙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出发,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追上了李白。见得偶像真身,魏万杜甫的“粉丝”数量比不上李白,可其“粉丝”的虔诚度丝毫不差。有一个叫张籍的诗人,对他顶礼膜拜,他相信“吃什么就补什么”,就把杜甫的诗集烧成灰,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希望自己喝了杜甫的诗,能够写出与之一样的佳作。

最疯狂的要数白居易的“粉丝”葛清,此人仰慕“小白”不可自拔,索性在颈子以下三十余处都刺刻上了白居易的诗,而且还专门配了图。葛清常袒胸露臂于街头,有点现在的“行为艺术”的意思,于是,人们见了就呼人“白舍人行诗图”。追星追得“体无完肤”且如此的“袒荡”,仅此一人矣。

到了宋代,最受欢迎的天皇巨星要数苏轼苏东坡了,因为他的诗文影响巨大,且极懂生活情趣。因此,在天朝上下掀起了一股模仿秀,而且有了与之相关的明星产品开发,如“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东坡壶”等等。在东坡系列产品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子瞻帽”了,苏轼喜欢戴的这种高简短瞻帽,被士大夫们争相效仿,成为了引领潮领的风向标。

在苏轼的众多“粉丝”中,有一个叫章元弼的,此人虽然长相平平却聚了个漂亮的老婆。章元弼喜欢苏轼的作品,胜过一切,为了赏读苏轼的诗文,甚至可将漂亮的老婆当成是空气,视而不见。其妻终不可忍受,与之离了婚,“被离婚”的章元弼依然不思悔改,天天拿着苏轼的书集看得不亦乐乎。其对苏轼忠贞不贰就像林忆莲唱的那首歌,“全世界我都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

人说“朋友之妻不可欺”,白居易却是朋友之妻“不客气”。白居易的龌龊在这样一件小事上表现无遗。

白居易属于少年得意的代表,他在十八岁之时即以诗名为人所知。白居易更是唐代诗人——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晚婚晚育的楷模和典范。这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年轻进士,却一直拖到了36岁,才与小他12岁杨氏结婚。杨氏是其好友杨虞卿的堂妹。

白居易晚婚的原因至今依然聚讼纷纭,众多研究者在自说自话,都无法拿得出来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材料。但有一点可以排除,白居易的晚婚绝不是因为性冷淡。因为在众多作品中,白居易都对女人流露出了一种病态的占有欲望。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然而,元白二人不仅丝毫没有“文人相轻”,而且私交甚笃,他们倾心交往三十载,相互唱和九百章,可谓极一时之盛。加之两人的文学观十分接近,时人将二人并称——元白。《旧唐书·元稹传》如此形容二人的关系:(元稹)“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荆蛮者近十年。俄而白居易亦贬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通、江悬邈,而二人来往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婉。”《旧唐书·白居易传》亦如此记载:“时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

薛涛本来也出身名门,只因父亲过早地撒手人寰,薛涛不幸沦为乐伎。自身过硬的素质,早年良好的环境熏陶,使得薛涛很快就在行业里成为了头牌。元和四年春,元稹奉命出使成都,此时元稹30刚刚出头,第一眼看到40岁的薛涛,便惊为天人。

然而,十多年之后,白居易却写了一首《与薛涛》:

峨眉山势接云霓,

欲逐刘郎此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

春风犹隔武陵溪。

该诗对薛涛充满狭亵之情,求欢之意昭然若揭。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白居易的举动都显得十分下作,虽然元稹此时已经抛弃薛涛,但薛涛仍然以元稹的外室自居,对于白居易抛来的媚眼根本不屑一顾。很明显,白居易的举动有挖朋友墙角的嫌疑。人说“朋友之妻不可欺”,白居易却是朋友之妻“不客气”。白居易的龌龊在这样一件小事上表现无遗。

味深长的是,白居易自编《白氏长庆集》时根本没有收录此诗,而是将之收录在《外集》之中。据分析,白居易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白氏长庆集》要约请元稹作序,白居易实在关盼盼。

关盼盼本来是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一个女人,她只是唐代某朝徐州故尚书张愔的一名爱妓,“善歌舞,雅多风姿”。后,所谓的张尚书辞世,归葬东洛,而盼盼念旧爱誓不再嫁,一人独居张尚书旧居之燕子楼十余年,“幽独决然”,直至终老。

在中国历史上如同盼盼这样的女性可谓唐朝的接待规格,酒足饭饱之际,张尚书将自己的爱妓盼盼作为助兴的秘密武器隆重推出。白居易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当即赞道:“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当盼盼近在咫尺,在白居易面前尽展才艺之时,面对有主名花,白居易感受到的是心理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他尝试着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这虽然纯属白描,但这其中却充满了白居易难以言表的艳羡和无法表白的失落。这一印象是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许多年之后,白居易仍然牵肠挂肚,念念不忘,在老友去世之后,白居易仍在品味盼盼带给他的遗憾。后来,当白居易听别人转述了盼盼独居燕子楼的感人事迹之后,他有感而发:

满窗明月满帘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

无疑,白居易是内敛的,尽管因缘聚合,他和盼盼曾有过一面之交,在一次酒会上,他们曾萍水相逢,但至少表面上,在白居易的心目里,盼盼是作为另外一个人的附属物出现的。同样,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白居易的诗就显得内涵丰富。他在自己的诗中用了大量的铺排式的意象:月夜、残灯、冷被、风霜……但在这层层包裹之下,白居易是在强调一个事实——他对一个女人的怜惜。为了表达自己的怜惜之情,白居易一厢情愿、不惜笔墨地描绘燕子楼中的孤寂和落寞,他想象着残灯之下盼盼娇俏的模样,而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盼盼的主人,这样的感觉刺激着他,让他欲罢不能。他将自己置换成了盼盼曾经的男人,对于自己的置换,白居易无法不情思绵绵。

他站在远离徐州的洛阳,任想象中的自己远远地站在盼盼的燕子楼外感世伤怀。

如果仅仅只是意淫一番倒也无关大碍,在意淫之后,白居易露出了凶残本相:

黄金不惜买娥眉,

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毫无隐瞒,将自己的意思和盘托出,他不顾诗歌的意境和含蓄,直接抒发自己对于张愔的无限同情:想当年,你老兄千金散尽,买到了那么多绝色女子,之后又费尽心力教他们学会了钢管舞,尽管你在女人身上如此卖力,可是我却没有见到一个女人愿意追随你去死。

白居易的满怀愤恨和幽怨在这首诗里表现无遗,据说这首诗对关盼盼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她读懂了这首诗中的隐含意味,愤恨之下,走上了白居易为她指明的道路。她既是抗议又是无奈地开始绝食,无人可以劝解,他留给世人更是留给白居易的诗句是: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放言五首·其一

【原文】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注释

1.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2.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3.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4.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河:黄河。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接舆(yú)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舆,本指车厢,亦泛指车。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

《放言五首·其一》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

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 名

白居易

别 称

诗王、诗魔

字 号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新郑

出生时间

772年2月28日

去世时间

846年9月8日

主要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主要成就

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墓 地

洛阳香山白园

怀孕手册
育儿指南
两性课堂
深度阅读